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78篇 |
免费 | 875篇 |
国内免费 | 7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16篇 |
大气科学 | 739篇 |
地球物理 | 1223篇 |
地质学 | 1644篇 |
海洋学 | 475篇 |
天文学 | 566篇 |
综合类 | 589篇 |
自然地理 | 5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208篇 |
2021年 | 282篇 |
2020年 | 205篇 |
2019年 | 234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193篇 |
2015年 | 211篇 |
2014年 | 371篇 |
2013年 | 300篇 |
2012年 | 341篇 |
2011年 | 331篇 |
2010年 | 352篇 |
2009年 | 359篇 |
2008年 | 350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32篇 |
2005年 | 250篇 |
2004年 | 179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88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4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基于LSWI和NDVI时间序列的水田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时相的Landsat TM/ETM+和DEM数据,分别采用直方图匹配(HM)和准不变特征点(PIFs)方法对影像序列进行相对辐射校正,减少了影像的光照和大气条件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水分指数(LSWI)的计算精度。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期表现出的生理特征,基于LSWI和NDVI时间序列及高程特征,采用二叉树方法提取了浙江省金华市水田信息。经过验证,在空间上水田信息的提取精度达到92.3%,在县域尺度上提取面积与统计年鉴具有0.97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995.
996.
针对能量密度谱判断噪声与信号主导模态分界点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夹角余弦的分界点判断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EEMD对CORS站高程数据进行分解,其次计算原始信号与各阶模态分量的夹角余弦值,最后根据夹角余弦值的首次逆向转折位置判定噪声主导模态和信号主导模态的分界点。以4个CORS基准站近20年原始高程时间序列信号为研究对象,对噪声与信号模态分量分界点进行判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夹角余弦的判定方法可以一次判断出噪声和信号模态分量的分界点。该方法应用到CORS站高程信号与噪声序列的识别中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997.
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与断裂带分段发震概率估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不确定性引入“时间可预报模式”,可将一次地震之后的平静时间表示成与这次地震位错量在小呈正相关的随机变量。称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地震原地复发行为为“准时间可预报行为”。对于历史地震资料,准时间可预报复发行为可由地震后平静时间的对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方程。文中给出了估计一条枯断裂带不同段落以上一次地震烈度值为背景的平均复发时间间隔的方法,以及可用 于对未来地震潜势进行不确定评价的实时概率模型,并以鲜水河 相似文献
998.
999.
首先分析了宁蒙引黄灌区近60年的气温变化特性,并据此划分基准期和变化期;分析了灌区种植结构的变化。然后采用彭曼公式和作物系数,分析了典型作物的物候期和灌溉需水的变化;并分析了灌区灌溉需水量和灌溉时间节律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变化期相较基准期,气温明显升高,灌溉需水在此影响下,有所前移;总种植面积增大,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幅降低,玉米、葵花等其他作物增加,使得灌溉需水总量增多,并有所后延;在总种植面积增大、种植结构改变和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下,灌区灌溉需水量呈较大幅度的增加趋势,但汛前讯后需水比例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00.
人口流动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风险扩散。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和各省市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2020年1月1日至3月5日136个城市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武汉市人口流出的空间关系及其对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启示。研究表明:1)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了疫情发生与隐性扩散、快速扩散与暴发、扩散遏制和扩散衰减4个阶段。2)研究时间段武汉市人口主要流向湖北省境内以及周边省市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具有地理邻近性和倾向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入特征。受地理距离、时间成本、社会经济联系、境外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一些重点出入境口岸城市的新冠疫情扩散风险较大。3)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人口流出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等级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分为8种调控类型,近90%的城市具有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或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特征。其中,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北省境内以及中国重点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防控压力来自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而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其防控的难点在于提高防控对策的精准性。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全球疫情形势反弹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很重,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疫情防控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常态。建议针对8种调控类型,从人口流动、交通和资源等引导与管控方面分类提出精细化的疫情防控策略,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