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81.
台湾海峡野生牙鲆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对台湾海峡的野生牙鲆进行了亲鱼的驯养、促熟产卵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活的鲻鱼苗可用于牙鲆亲鱼的诱食;当水温达到16.2~19.5℃时,牙鲆可自然产卵,产卵盛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4月份受精率高达86%.在驯养过程中亲鱼未发生死亡.本实验共用受精卵约153万粒,孵出仔鱼140.8万尾,孵化率达92%.经63d培育,育出全长3.8~5.5cm幼鱼53.4万尾,成活率37.9%.育苗水温为20~24℃,海水盐度为26~31.  相似文献   
182.
张向飞  李文昌  尹光候  杨镇  唐忠 《岩石学报》2017,33(7):2018-2036
休瓦促钨钼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南段的香格里拉北部,目前已达中-大型。该区发育由两期岩体(晚三叠世的黑云母花岗岩和晚白垩世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叠加而成的复式岩体,而该矿区钨钼矿形成于82~86Ma。然而,两期岩体间关系,以及晚三叠世岩体对矿床的形成有怎样的贡献,目前未有报道。笔者通过对两期岩体形成时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从成岩年代学、岩浆氧逸度等方面探究上述问题,并揭示两期岩体的成矿特征,为找矿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11.7±2.6Ma,SiO_2偏高(69.48%~73.73%),属高钾的钾玄质系列,偏铝质,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Nb、Sr、Ti等,有微弱的负Eu异常,岩浆氧逸度相对较高(fO_2=-19.4~-9.1,平均-13.7);斑状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76.8±3.8Ma,且有一颗锆石核部的年龄值为219±2.6Ma,该岩体与前者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_2高(67.35%~75.65%),属偏铝质的钾玄质系列,ΣREE较高,高于黑云母花岗岩,铕负异常明显大于前者,岩浆氧逸度相对较低(fO_2=-30.4~-18.2,平均-23.4)。据此,结合休瓦促矿区断层发育情况,提出矿区内两期岩体以近南北向F_4为界呈断层接触关系,北西向走滑断层(F_1-F_3)为控矿构造。本文认为,晚期斑状二长花岗岩对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关系,黑云母花岗岩来源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环境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富水、氧逸度高,利于形成Cu-Au矿床,且在找矿实践中得到部分验证;斑状二长花岗岩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贫水、氧逸度低于黑云母花岗岩,与W-Mo矿床相关。即,晚白垩世岩浆热液沿矿区断裂-裂隙系统运移,继承和发展早期岩浆活动,形成脉状细晶岩和W-Mo矿床。  相似文献   
183.
为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文对中华鲟脑垂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的神经垂体较小,腺垂体可分为前、中和后腺垂体三部分,神经垂体形成分支插入后腺垂体。中华鲟垂体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分支的垂体裂。前腺垂体位于垂体前侧,细胞间隙大,细胞分散呈窦状。中腺垂体细胞间隙小,细胞密集呈条索状,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区分明显。后腺垂体包围在神经垂体周围。腺垂体中有长且分支的垂体裂,腺垂体形成许多突起深入其中,垂体裂周围的细胞密集,染色深,排列成类似上皮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中华鲟脑垂体ACTH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腺垂体。ACTH的前体基因是POMC,RT-PCR证明其主要分布在脑垂体中,在体内其他组织中基本检测不到。编码ATCH的片段位于POMC中最保守的区域。预测发现POMC基因有一个26氨基酸的信号肽,将不带信号肽的POMC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再转染HELA细胞POMC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而带有信号肽的POMC蛋白在细胞内很少,推测可能分泌到胞外,信号肽对POMC表达和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在中华鲟神经内分泌研究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4.
推进科研院所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是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提升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实效、促进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文章以中国地震局昆明地震预报研究所为例,梳理了该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以及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的进展、成效及面临的问题,结合文献阅读、交流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从推进党建与科研融合路径,如强化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在重大项目中强化组织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学风研风、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兼职党务干部履职能力等7个方面浅谈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5.
根据2010-2017年新兴天堂紫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记录、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利用江西省稻瘟病促病指数模型计算新兴紫稻促病气象指数Z,并将Z值大小参照新兴紫稻病虫害发生等级划分新兴紫稻穗颈瘟为5个气象等级.经过历史资料检验,Z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气象条件对病害发生的适宜程度,Z值大说明穗颈瘟发生程度重,反之则程度轻;建立新兴紫...  相似文献   
186.
针对雨洪资源地下回灌工程易堵塞、效率低、寿命短等问题,以入渗池为例,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实验通过模拟雨洪资源地下回灌条件和过程、设定渗透介质的表面形态和回灌的工程工艺方法,观测渗透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堵塞层悬浮物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比相同目标补给层、不同回灌工程工艺方法对入渗速率的影响,分析促渗机理,评价堵塞的形成机制和管理方法,探索促渗关键技术。提出了局部高位入渗方法、垄沟池底方法、间歇回灌方法三种有效的促渗技术,对雨洪资源地下回灌的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7.
为了研究促根剂与水分胁迫诱导小麦根伸长及其降低小麦对异质土壤中Cd吸收转运的影响,本研究制备了不同浓度Cd污染土壤,利用根箱法设置了3种不同土层(0~6 cm、7~12 cm及13~18 cm)下的Cd污染异质土壤,研究了3种添加比例(0.1%、0.2%和0.4%)下促根剂与3种水分胁迫诱导(60%、50%和40% MWHC)下小麦根伸长对降低小麦Cd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促根剂与水分胁迫诱导处理可以明显促进小麦根系生长,表现为小麦根系总长与根表面积的显著增加,其中促根剂促使下层(13~18 cm)土壤中小麦根系总长增加了63.2%~205.9%,水分胁迫诱导增加了69.1%~91.2%。不同促根剂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增加小麦分蘖数,从而增加了小麦籽粒生物量(小麦籽粒生物量增加5.6%~50.3%);与对照相比,除了40% MWHC水分处理(WS3)外,不同促根剂与水分胁迫处理可以显著降低(P<0.05)Cd污染异质土壤中小麦茎叶与籽粒中Cd的浓度,降低范围分别为24.0%~41.5%和23.0%~42.7%,其中以添加0.4%促根剂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对降低小麦籽粒Cd含量效果顺序为RA3≈RA2>WS2≈RA1≈WS1>WS3。基于上述结果,RA2和WS2在Cd异质污染农田修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8.
通过对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分析,提出了雄性不育“质、核互作诱导’的遗传假说。并据此还提出采用“质、核双杂交”的方法来克服亚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设想,供探讨。  相似文献   
189.
今天会议,是按照部党组的决定和要求,就开展“破两难促转变”部省联合调研活动进行动员安排。刚才,家海同志介绍了本次调研活动具体安排和有关情况,对搞好这次调研,各有关方面都认真作了研究准备。去年“两会”期间,部组织开展了一次百名机关干部集中下基层调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应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0.
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休瓦促Mo-W-Cu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02±3.5Ma,形成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时期;含矿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83.3±1.7Ma,形成于燕山晚期造山后伸展环境。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2.87~4.12(平均为0.09),T_(MD1)年龄541~828Ma,T_(DM2)年龄为719~1109Ma,表明岩体形成的物质来源除壳源物质之外,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7.96~-2.75(平均为-5.54),T_(MD1)年龄为820~1019Ma,T_(DM2)年龄为1102~1391Ma,ε_(Hf)(t)0,表明岩石是由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休瓦促两期含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原位分析显示,区内存在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岩浆侵入及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洋壳俯冲造山有关;而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岩浆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造山至晚白垩世造山后伸展作用过程中都存在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发生,且在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了晚白垩世的成岩成矿作用,这为区内复合叠加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