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7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928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431篇
地质学   2283篇
海洋学   34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32.
王方正 《地球科学》1996,21(1):41-44
根据硅酸盐矿物缩系数的实测值与一些地质现象结合,提出岩石圈中壳幔边界处可能存在负压力与来自地幔的压力结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压力状态,可以在莫霍面附近造成形成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地质环境,其前提是造成来自地幔向上压力的过程的速率要大于地壳释放地压的地质过程中的速率,并同时提出了地深增压率的概念和在地质上的一些表征,最后结合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质事实提出了一高压,超高压变质成因的  相似文献   
933.
本评论总结了作为地震前兆的地下水、石油或气体流量或压力异常的各种报告。在距震中数百公里的地方,曾观测到压力,流量的增加或降低,前兆持续时间从不到一天至一年以上。虽然在许多已发表的水文异常报告中没有记载排除非构造影响后的信息,一些最新研究明确地评价了大气压力,降雨量和地下水及石油的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中国1976年唐山地震和日本1978年伊豆大岛地震之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在本文中专门作了详细介绍,有必要作进一步检验。地下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变化是定量表征地壳应变变化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水文前兆。因承压水位 对固体潮汐的响应可测定了承压水位与地壳应变间的比例系数。该系数将控制着流体压力对任何地壳应力场的响应,流体流动的储集层是否完全处于这个地壳应力场中无关紧要。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一些独立构造事件的反映,例如地震和非地震的断层蠕动,证明根据固体潮做出的校正值,可用于构造成因的地壳应变。地震产生的几种模式,可预测未来破裂平面上某一部分的加速稳定滑动。假若前兆滑动力矩低于或等于临震的力矩,那么震时体积应变就是前兆体积应变的上限。虽然地壳应变从多数承压水位异常报告中作出的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算,但许多异常都出现在距震中150公里范围内的事实似乎与上述应变界限一致。与此相反,水位异常出现的震中距范围要比上述界限大几个数量级。显然,尽管水位监测能够提供地震产生过程的信息,但是要深入发展则取决于对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与处理。  相似文献   
934.
WHJM36-9构造位于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构造带的东南端,该构造是在红河断裂右旋走滑运动所派生的东西拉张应力下形成的近南北向泥底辟伴生构造,WHJM36-9气田即位于该构造上,属于一个由背斜和断层控制为主的构造型浅层气藏。气田各层构造高点基本重合,但深部构造幅度明显大于浅层;气田储层主要为第四系乐东组(QpL)和新近系上新统莺歌海组一段(N2Y1),其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泥质粉砂岩。通过对气田岩心物性分析及地质综合评价,第四系乐东组一段储层属高孔高渗—中低渗类型,乐东组二、三段及上新统莺歌海组一段属高孔中渗的储层类型,该区的低阻气层则主要属高孔中低渗储层类型;气田天然气中烃类以CH4为主,C2以上组分含量较少(0.49%~2.71%),属高熟干气藏;乐东组和莺一段地层水分别为CaCl2和NaHCO3水型;气田各气组具有不同的压力和气水系统,为正常压力系统。  相似文献   
935.
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深层气藏、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油藏和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凝析气藏为例,采用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法和激光拉曼直接测定包裹体压力法恢复成藏期古压力;根据油气藏解剖结果,分析三种深层油气藏的成藏机制和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深层气藏具有超压强充注、晚期深埋成藏的特点;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油藏具有常压充注、早期浅埋晚期深埋成藏的特点;塔中Ⅰ号带奥陶系凝析气藏具有弱超压充注、晚期深部裂解气沿断裂垂向充注的特点。深层油气成藏研究应以历史演化为主线,成藏期古压力恢复是分析深层油气藏成藏机制和成藏过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6.
硫酸盐渍土盐胀特性试验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硫酸盐渍土分布广泛,其盐胀特性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困难,以往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多是通过向非盐渍土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盐分,人工制备成盐渍土样进行,且仅侧重于盐胀率的测试和分析,对盐胀压力的研究很少.结合硫酸盐渍土地区工程现场出现的渠道面板胀裂变形等问题,取样天然硫酸盐渍土,对单因素影响下的硫酸盐渍土膨胀率进行测试和分析,对各因素作用下的盐胀机理加以分析,并对法向膨胀力进行测试,与非盐渍土的冻胀力进行对比后,发现硫酸盐渍土具有较大的法向盐胀压力,建议设计分析中需在试验的基础上考虑盐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7.
混合岩形成模式历来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混合岩在许多情况下形成于进变质的脱水熔融作用,并伴随着有限量的熔体分离作用。熔融过程中形成熔体的多少受到熔体水中含量的控制,而水含量又是温度、压力、熔体成分和水活度的函数。在水活度低和温度高的情况下,产生在地壳中的熔体(如A型花岗岩的)含水量比以前的假设要高。顺时针的P-T轨迹可能有利于流体从结晶熔体中释放出来,同时产生脱水矿物组合,而释放出来的水可以导致相邻岩石的水饱和熔融。熔体形成后的不完全汲取的特点,改变了局部原岩的总体成份,导致原地结晶的熔体和剩余物质随着温度降低而发生退变质反应。这种退变质反应具有不完全性,经常在混合晚期的结构中被记录下来。由此推导的P-T轨迹压力值的误差较大,其准确性受到了怀疑,与之相应的大地构造环境也应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938.
939.
李志江 《探矿工程》2003,30(4):34-34,46
昆明市金洲湾一期2幢住宅楼基础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因多种原因致使很多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经过采用静压法将桩送入可靠持力层,承载力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40.
基于水压致裂数据估计岩体的最大应力主要取决于对破裂的确定和二次破裂压力.这种估计的误差可归结于注入系统压缩性,耦合粘性流体在水压裂隙中的流动和裂隙通过井孔周围变化的应力场的增长.这些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很好的定量化.本文中的两个数值模型为评估非理想条件下与破裂压力分析有关的误差提供了一个基本工具.这两个数值模型是注入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