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60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江泓 《海洋世界》2019,(2):58-61
鲸是今天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不过像蓝鲸、弓头鲸这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温顺的滤食性动物。在鲸类的演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巨型杀手,龙王鲸是其中最独特的一种,其细长的体型一改我们对于鲸类的固有印象,它是瘦长的浅海恶魔。  相似文献   
72.
哈格 《海洋世界》2019,(3):24-25
我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中,还有一类重要的海洋生物,它就是鹦鹉螺。鹦鹉螺,是海洋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  相似文献   
73.
篮镜头     
《海洋世界》2019,(8):F0002-F0002,1
苏拉威西是地球上海洋生物最具多样性的一块海域,拥有超过300种鱼类。这里还同时具备了四种特有的海洋生态特点:海底悬崖、火山岩沙地、裸腮动物和海马等动物的聚集地及软质珊瑚形成的海底斜坡。  相似文献   
7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电  吴后波 《海洋科学》2007,31(3):76-81
在动植物病原体的检测中,方法学历经了生物培养、显微镜观察、生化检测、免疫学到分子生物学几个阶段的变更,朝着更特异、更快速、更便捷、更安全、集成化、微量化、定量化、费用低廉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病原检测主要依据致病病原体在介质或细胞中的培养、分析病原体表型或血清型特征,或采用组织学检测病原体对宿主器官的影响[1]。这类方法耗时、特异性和灵敏度低,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快速检测工作的需要。免疫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检验时间,就灵敏度而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要高于免疫荧光、反向免疫凝胶电泳和免疫扩散,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病原体方法[2]。  相似文献   
75.
甲壳动物免疫机能的衡量指标及科学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甲壳动物免疫系统和免疫机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开展甲壳动物免疫防病提供理论基础。甲壳动物免疫防病的研究,是当前水产养殖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而选择一个合适的指标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甲壳动物免疫状况,则是有效开展免疫防病治病的前提。作者就目前用于衡量甲壳动物免疫机能的各种指标及其检测和科学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6.
Litter decomposition is the key process in nutrient recycling and energy flow.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soil fauna on decomposition rates and nutrient fluxes at three succession stages of wetland in the Sanjiang Plain, China using different mesh litterba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each succession stage of wetland, soil fauna can obviously increas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whole soil fauna to litter mass loss was 35.35%. The more complex the soil fauna group,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role of soil fauna. The average loss of three types of litter in the 4mm mesh litterbags was 0.3–4.1 times that in 0.058mm ones. The decomposition function of soil fauna to litter mass changed with the wetland succession.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soil fauna to litter loss firstly decreased from 34.96% (Carex lasiocapa) to 32.94% (Carex meyeriana), then increased to 38.16% (Calamagrostics angustifolia). The contributions of soil fauna to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vary according to the litter substrata, soil fauna communities and seasons.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respectively found in August and July on C. angustifolia and C. lasiocapa, while in June and August on C. meyeriana. Total carbon (TC),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contents and the C/N and C/P ratios of decaying litter can be influenced by soil fauna. At different wetland succession stages, the effects of soil fauna on nutrient elements also differ greatly, which show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fluencing element types and degrees. Soil fauna communitie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TC and TP concentrations of C. meyeriana litter, and TP content of C. lasiocap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il fauna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this influence will vary with the wetland success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State Key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Basic Research of China (No. 2009CB421103),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830535/D0101),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KZCX2-YW-BR-16, KSCX2-YW-N-46-06)  相似文献   
77.
微量元素在水产动物的生命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靠从水体中吸收是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的,还必须从饲料中摄取。至今,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为无机盐类,常用的为硫酸盐等。无机盐类的微量元素添加剂易潮易结块,易与维生素发生拮抗,在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存  相似文献   
78.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79.
龙华  余骏  周燕 《海洋学研究》2008,26(4):97-104
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对乐清湾生态监控区2004~2006年潮间带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6年监控区潮间带环境质量基本稳定,6个潮间带断面所在海区环境质量由好到差依次为浦歧、清江口、百亩礁、龙湾、西门岛和黄华海区,各海区高、中、低3个潮带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中、低潮带的环境质量明显好于高潮带。与潮间带邻近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的比较表明,MPI法的潮间带环境质量评价不如化学指标法灵敏,且评价结果存在滞后性。虽然MPI法是纯粹的数值计算法,不能准确反映群落内关键生态信息,在使用过程中有时还需借助生物、生态知识进行结果的修正,但是这种将图形数字化的生态评价方法降低了对评价人员专业要求的门槛,适应数字化平台的数据管理,因而较其它方法具有计算简便、易于掌握的优势。  相似文献   
80.
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2002年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得出上海石化处理达标后排放的工业废水对此段潮间带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自2002年到现在为止,本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一种适应性广、耐污染的结构组成.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在2.00~3.5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