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4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521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1767篇
地球物理   416篇
地质学   885篇
海洋学   65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73篇
自然地理   43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41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62.
南美白对虾渤海湾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963.
邓烈志 《海洋科学》1989,13(3):63-64
目前国内对虾养殖事业正朝着大规格、低成本、高效益、多品种混养的方向发展。已见到有对虾、蛤仔;对虾、毛蚶;对虾、魁蚶;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罗非鱼混养,以及在对虾池设置人工礁试养海参成功的报道。尚未见到在对虾池设置人工礁进行海洋生物多品种混养的报道。1988年7月15日至10月18日,笔者在山东省荣成市邱渔一虾场19号虾池投放人工礁,进行海洋生物多品种混养实验,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964.
965.
该文把增强式学习方法应用于多障碍环境中机器人路径规划 ,并将增强式学习和路径规划相结合 ,通过工作空间势场的自适应优化学习 ,实现机器人的全局路径规划 ,即得到从任何初始位置开始的最优路径。与传统的人工势场方法相比 ,该方法避免了势场中局部极小点所引起的陷阱区域 ,并且所得到的路径具有最优特性。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这种学习方法能有效的解决多障碍环境中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966.
人工诱导巨石斑鱼性逆转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家驹  黄增岳 《热带海洋》1996,15(4):75-79,T001
实用雄性激素埋植法诱导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Forskal)提早性逆转,使3-7龄成熟雌鱼在大约50-90d内转变为功能性雄鱼,并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授精繁殖,获得正常健壮仔鱼8万多尾。文中并就性逆转期间性腺、性细胞的发育和变化过程以及雄性激素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67.
在常规的海产鱼类人工育苗的基础上,结合黑鮶仔、稚鱼生理生态特点,在200m3水体中,育出平均规格2.6cm的黑鮶苗种30.58万尾,单位水体出苗量达1500尾以上,并在育苗过程中对黑鮶仔、稚鱼的摄食、生长、成活率等方面进行较系统观察。  相似文献   
968.
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1989-1993年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捕自天然海区、围垦内 网箱培育的亲鱼注射LRH-A与HCG诱导能顺利排卵,产卵率70-100%,受精卵卵径1.25-1.40mm,浮性卵、受精率21-89.0%,在水温18.0-21.2℃、盐度31.0-34.0的条件下,一般经50.67h孵出仔鱼,孵化率46.0-90.0%。人工育苗在室外土池进行,最高成活率11.7%。初孵仔鱼全长3.53-  相似文献   
969.
鲍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软体动物,也是我国海产药用生物的重要种类之一。鲍的足部相当发达,占体重40%左右;堪称海味之冠。鲍売又名石决明,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很早的药品,具有平肝明目的显著功效。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大;福建沿海主要分布于东山和平潭两地,漳浦、龙海、晋江近海也有,数量亦很少。杂色鲍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一般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左右,潮流畅通、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有淡水注入、透明度低的河口或泥沙质底则不适于鲍的生长,因而鲍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殊海区。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高,产鲍国家十分重视研究鲍的增殖。在这方面,日本的有关工作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已由自然采捕发展到蓄养、移殖以至近10年来的人工控制采苗和重要种的养殖。日本的村山(1935)研究了Haliotis gigantean的早期幼体发育过程,猪野(1953)研究了H. discus和H. sieboldii的增殖生物学,大场(1964)报告了H.diversicolor supertexta 的增殖基础,同年菊地对皱纹盘鮑H. discus hannai 的生活史及幼鲍的饲养也进行了研究。 我国过去对鲍的研究做的较少,1958年,沿海产鮑区渔民和有关研究机构曾经开展过鲍的人工育苗、移殖以及人工养殖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鲍的养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鲍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6月,在福建省商业局、水产局和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山县开展了杂色鲍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于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育出杂色鲍苗;1972-1973年进一步探索了杂色鲍的繁殖规律、生态习性,同时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了南移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本文即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