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7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326篇
测绘学   1957篇
大气科学   281篇
地球物理   506篇
地质学   1001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详细介绍了RTK技术在打桩船中的应用,分析其可以达到的精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测量数据统计,论证RTK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得出减小其定位误差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12.
二维地籍模型到三维地籍模型的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二维地籍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多元空间管理的需要,三维地籍模式逐渐成为城市地籍管理的主要方向。利用已有的二维地籍数据建立三维地籍模型,既可以避免原有数据的浪费,也可以保证管理的连续性,缩短三维地籍建立的时间。主要研究从二维地籍模型到三维地籍模型的转换方法和技术路线。在介绍二维地籍模型和三维地籍模型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二维地籍数据向CO3D三维地籍数据转换的流程与算法。实例验证表明,此方法可行,转换结果正确,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地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13.
本文对表格文件转换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表格线条和表格文字的转换过程,提高了在AutoCAD中文字标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14.
路晓峰  杨志强  姜刚 《四川测绘》2006,29(3):112-114,103
本文详细介绍了AutoCAD 2004图件与MAPG IS 6.5图件相互转换的全过程,并就一些细节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915.
用1958-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涡度源方程、Eliassen-Palm通量(EP通量)和非绝热效应的波能方程,分析了夏季沿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WAJRA)异常的波源、能量传播和转换特征,从大气动力学内部机制上进一步认识WAJRA异常的成因,提高对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机理的理解.研究表明,对流层高层位于地中海和北大西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负涡度源区和EP通量强辐散区为夏季WAJRA异常的波源区.当波源区位置和强度出现异常时,波源所激发东传的Rossby波活动也出现异常,从而导致WAJRA强弱变化.WAJRA强(弱)年冰岛-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东)EP通量强辐散区激发Rossby波并沿2条路径向东传播,一支向东传播在乌拉尔山附近转向东南并在里海、咸海-新疆上空进入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增强(减弱),另一支直接向东南方向传播在地中海东部-黑海附近进入亚洲西风急流增强(减弱),此外,地中海上空EP通量辐散也增强(减弱),它们共同作用使得WAJRA增强(减弱).沿西亚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简称西亚急流,指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的15°-60°E部分)非绝热加热产生扰动有效位能远大于基本气流动能向扰动动能的转换和基本气流有效位能向扰动有效位能的转换.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强年(弱年)伊朗高原及其北侧的西亚地区非绝热加热产生的有效位能增强(减弱)显著,是WAJRA增强(减弱)的能量源.  相似文献   
916.
水下光照分布是影响水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研究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征对于沉水植物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沉水植物生物量资料,将东太湖划分为沉水植物茂盛区、沉水植物稀疏区和无植物区3种区域.基于2019年夏季原位水下光场资料,探讨了东太湖光衰减特性和光照衰减因子的空间差异以及不同区域内的主导衰减因子,分析了东太湖的稳态阶段和富营养化水平,并阐述了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的关系,以期为东太湖沉水植物恢复和保护提供相关资料.结果表明:东太湖不同区域光衰减特性差异显著,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系数(k d(PAR))在0.73~11.80 m^-1之间变化,真光层深度范围为0.39~6.31 m.不同区域的无机悬浮物和有机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稀疏区叶绿素a浓度显著高于茂盛区,而与无植物区没有显著差异,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在3种区域无显著性差异.k d(PAR)与无机、有机悬浮物的线性拟合效果较好,而与叶绿素a、CDOM拟合较差.水体吸收和散射作用是茂盛区光衰减的主要原因,无植物区域主导衰减因子仅有无机悬浮物,稀疏区由叶绿素a和无机悬浮物共同主导,是生态修复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有机悬浮物和CDOM对东太湖光照衰减没有太大影响.东太湖目前正处于从草型稳态向藻型稳态过渡的阶段,整个湖泊属于富营养水平,真光层深度大约为透明度的2.7倍.  相似文献   
917.
王良果  陈龙  张华  蒲刚  赵军  陈中操  蒋尚志 《地质科学》2019,54(4):1383-1398
马脑壳金矿床构造变形复杂且研究薄弱,作者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并结合矿山生产勘探,以构造解析为研究方法,对马脑壳金矿床的变形特征与金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构造解析表明区内地层在成岩期遭受了同生变形,成岩后先后遭受了NE-SW向的挤压褶皱逆冲变形([T33])、左行走滑变形并伴随伸展塌陷变形(J1-2),宏观上表现为推覆—走滑控矿,即印支末期推覆作用形成的变形样式整体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和分布,后期走滑作用叠加改造导致的张性破裂样式控制着金矿化强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左行走滑变形阶段(J1-2),成矿机制是燕山早中期(J1-2)西秦岭地区由强烈的挤压动力体制向弥散间隔密集的走滑动力体制转换,导致含矿热液沿构造薄弱带(如区内F2断裂)上升迁移并在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强烈的区域发生大规模金沉淀。西秦岭地区和松潘—甘孜地区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极有可能形成于燕山早期(J1-2)由挤压向走滑构造动力体制转过程中。  相似文献   
918.
阿尔金断裂昌马大坝-宽滩山段全新世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阿尔金断裂是我国西部著名的巨型走滑断裂带之一,也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和发震断裂。该断裂昌马大坝—宽滩山段运动方式为以左行走滑占主导,伴有弱的垂直运动;在距今2.7ka以来发生过明显的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在沙坪—宽滩山段全新世左行走滑位移速率为0.9~2.2mm/a,明显低于阿尔金断裂东段昌马大坝以西地区4~5mm/a和中西段9~11mm/a的位移速率。阿尔金断裂东段在肃北和昌马大坝出现二次位移速率的锐减,锐减的部分分别转化为海原活动断裂西段(党河南山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西段的左行走滑和逆冲,且在位移速率数值上相互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阿尔金断裂在肃北位移速率减少部分(4.6mm/a)与海原活动断裂西段(党河南山断裂)的位移速率(4~5mm/a)非常接近,同样阿尔金断裂在昌马大坝位移速率减少部分(3.2mm/a)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的位移速率(3.0mm/a)也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19.
论大陆岩石圈内的垂直转换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地震测深和重力测量方法揭示出大陆岩石圈内存在一组穿透地壳并延深到上地幔的高角度断裂,经厘定,被命名为垂直转换断层(vertical trans-form fault)。原只认为它们存在于高亚洲,包括青藏高原。本文表明其也出现于低亚洲西伯利亚平原。大陆岩石圈内是否普遍存在垂直转换断层以及它们在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中的意义,是今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20.
孟凡超  刘嘉麒  崔岩  高金亮  刘祥  童英 《岩石学报》2014,30(12):3569-3586
东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形成了不同期次火山活动。本文归纳总结了露头区与覆盖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空间分布、岩石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两个构造域的时空分布范围。该区火山岩锆石U-Pb年龄统计结果表明中生代存在五期火山活动:早-中侏罗世(190~160Ma)、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45~120Ma)、早白垩世晚期(120~100Ma)、晚白垩世早期(100~90Ma)。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分布较少,火山岩仅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部满洲里地区和东部张广才岭以及南侧辽宁北票-朝阳地区,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和法拉隆板块双俯冲作用的产物。晚侏罗世东北地区火山活动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张广才岭以及小兴安岭也有少量分布。西部大兴安岭地区以粗面安山岩、粗面岩为主,属于同碰撞造山成因,为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造山环境产物。东部以中酸性、酸性岩为主,为法拉隆板块背离欧亚大陆,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壳源物质熔融产物。早白垩世早期火山活动最为强烈,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岩性以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粗面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安山岩、粗面岩为主,为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造山后伸展环境产物。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内部。火山岩以中酸性岩为主,属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为伊泽奈崎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拉张,软流圈上涌导致年轻地壳熔融的产物。晚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仅分布在小兴安岭及吉林、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火山岩为一套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组合,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是伊泽奈崎-库拉板块高角度俯冲的大陆边缘岩浆活动产物。东北地区中生代不同期次火山岩记录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过程及其时空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