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47篇 |
免费 | 2321篇 |
国内免费 | 33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1篇 |
大气科学 | 7492篇 |
地球物理 | 1120篇 |
地质学 | 5960篇 |
海洋学 | 1345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819篇 |
自然地理 | 20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448篇 |
2022年 | 547篇 |
2021年 | 554篇 |
2020年 | 445篇 |
2019年 | 513篇 |
2018年 | 362篇 |
2017年 | 361篇 |
2016年 | 444篇 |
2015年 | 463篇 |
2014年 | 872篇 |
2013年 | 670篇 |
2012年 | 807篇 |
2011年 | 800篇 |
2010年 | 826篇 |
2009年 | 861篇 |
2008年 | 883篇 |
2007年 | 838篇 |
2006年 | 746篇 |
2005年 | 797篇 |
2004年 | 702篇 |
2003年 | 642篇 |
2002年 | 626篇 |
2001年 | 589篇 |
2000年 | 459篇 |
1999年 | 484篇 |
1998年 | 466篇 |
1997年 | 452篇 |
1996年 | 399篇 |
1995年 | 367篇 |
1994年 | 366篇 |
1993年 | 290篇 |
1992年 | 298篇 |
1991年 | 245篇 |
1990年 | 224篇 |
1989年 | 182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61年 | 4篇 |
1941年 | 5篇 |
193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2008年,浙江省舟山市这个千岛城市将成为半岛城市,其海岛经济也将向半岛型经济转变.实现这个经济转型,首先全市上下应提高思想认识,其次三大产业的发展上要有新调整,在主攻海洋经济时,应将长三角和全国作为发展的腹地,凸现半岛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还应处理诸如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2.
113.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M3全球气候模式研究了末次盛冰期(LGM)和现代情景下的东亚季风和地面水分特征以及青藏高原冰川扩张. 结果表明: 在LGM时, 我国北方和西太平洋地区冬季风显著加强, 南方地区冬季风变化不大; 而对LGM时期的夏季风, 我国南方和南海地区显著减弱, 北方变化不显著; LGM时期季风的这种变化, 使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年降水量比现代显著减少, 造成这些地区当时地面净失去更多水分, 使当地变干燥, 其中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部地面变干燥最显著; 而在LGM时期青藏高原中部一些地区由于蒸发减少使地面变湿润, 有利于当时这些地区的湖面上升; 此外, LGM时期冬季青藏高原 绝大部分地区积雪明显比现代厚, 通过分析模拟资料计算的冰川平衡线高度发现: 尽管我们模拟出LGM时期较小的降温幅度, 但是通过模式中大气物理过程青藏高原降水和气温之间保持平衡, LGM时期当地冰川平衡线高度与现代相比降低了300~900 m, 即从现代的5400 m以上降为4600~5200 m, 指示着LGM时期青藏高原冰川的大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114.
115.
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一条韧性剪切带——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根据野外露头观测,该韧性剪切带为左行-逆断层性质。韧性剪切带内变形的最年轻地质体为早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其被侏罗系覆盖,且下侏罗统柴河组未发生韧性变形。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出早三叠世花岗闪长岩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49.3±4.1 Ma,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将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归属于中-晚三叠世。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其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三叠纪晚期向额尔古纳地块南向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通过区域韧性断裂对比,认为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为额尔古纳河-阿龙山NE向韧性变形域的南部延伸。新巴尔虎右旗韧性剪切带的发现为研究区域韧性变形构造及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6.
118.
兰州站气候资料序列均一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以兰州站为例,应用SNHT方法对该站的气候资料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首先对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几个气象要素进行非均一性检验,然后根据历史台站沿革等元数据信息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站平均风速资料与其邻站相关系数低,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降水、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与邻站的相关系数都达到99%的显著水平,且都存在不均一性,其原因主要有台站的迁移、仪器的更换、统计方法的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完整详细的元数据信息是均一性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9.
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俯冲带作为地球循环体系的关键部位,具有构造活跃、地震多发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基于震源位置,俯冲带地震既可划分为板间和板内地震,也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俯冲带内的浅源地震包括板间地震和浅源板内地震,而中源和深源地震皆属于板内地震。在地球浅部,温度与压力低,浅源地震是由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沿着先存断层发生不稳定摩擦滑移造成的。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加使得流行于浅部的脆性和摩擦行为在无水条件下被强烈抑制,岩石从而表现为可抑制地震的韧性行为,使得中-深源地震的诱发机制有别于常规的脆性行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了解到中源地震的诱发机制主要是脱水或与流体相关的致脆以及塑性剪切失稳,而深源地震的成因主要是相变致裂。然而,中-深源地震很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中源深度既可能是流体相关的致脆导致脱水源区的脆性围岩产生地震,亦可能是脱水的蛇纹岩本身可能在流体孔隙压的作用下作粘滑滑移,而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孕震带宽度大于"反裂隙模型"预测的亚稳态橄榄石冷核宽度的深源地震可能是由第一阶段的相变致裂和第二阶段的塑性剪切失稳诱发,而孕震带的实际宽度与预测宽度相当的深源地震则可能仅由相变致裂引起。只要过渡带内名义无水矿物中的结构水能释放出来,脱水致脆同样可能触发一些深源地震;而塑性剪切失稳不仅能在中-深源地震触发后的扩展阶段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还能单独触发一些中-深源地震,因此能够解释大多数反复发生的中-深源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