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6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利用Argo资料和《世界海洋数据集2001版》(WOD01)温盐历史资料,通过对代表性等位势面上盐度分布的分析,探讨了次表层和中层等不同层次上印尼贯通流(ITF)的起源与路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ITF的次表层水源主要来自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地既包括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同时也不能排除有印度洋的可能性.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西部,ITF的次表层和中层水源分别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和中层水(NPIW),经苏拉威西海、望加锡海峡到达弗洛勒斯海,层次越深特征越明显.在印度尼西亚海域东部,发现哈马黑拉-新几内亚水道附近存在次表层强盐度锋面,阻隔了南太平洋热带水(SPTW)由此进入ITF海域;中层水具有高于NPIW和来自南太平洋的南极中层水(AAIW)的盐度值,既可能是AAIW和SPTW在当地发生剧烈垂直混合而形成,也可能是来自印度洋的AAIW向北延伸进入ITF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2.
海洋里很多地方都有中层冷水(中层低温水)存在,它与海水中声波传播的特性以及鱼群洄游等关系密切,所以,很早以前就引起了海洋学者的重视。例如,早在1929年,H.H.Зyσo?就研究并解释了极地海区中层冷水的形成原因。1945年,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问题,指出:“中层冷水是由冬季垂直环流和夏季海洋表层的加热而形成的;它在春、夏季节出现于盐度垂直梯度极大的中、高纬度海域”。由于海洋学者们的努力,目前关于大洋和深海中中层冷水的特征及其成因,已研究得较为清楚。 东海西北部(28°-32°N,124°E以西)海域,位于陆架区,对这一海域的水文状况,特別是关于水团分布和跃层现象等问题,近二十余年来已进行过许多研究但对中层冷水则研究尚少。毛汉礼等在研究中国近海温、盐、密度的跃层现象时曾指出,在江浙外海水域。于2-4,5月间出现逆温跃层。从实质上说,这已涉及到本文所讨论的中层冷水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60年的调査报告中曾指出,在东海西北部海域存在着温度较表层和深层为低的中层低温水。1961年“金星”号调查结果证实,在东海西北部的广大海域内,存在着温度较其上、下层为低的水层;根据这次调查资料写成的调查报告,将其称为“中层冷水”,并认为:“中层冷水主要是由于南黄海冷水分支南下时,其上层受长江冲淡水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响水温增高,而深层则受到北上的台湾流水的抬托而形成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层冷水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金星”号于1962-1964年的春季,又相继进行了几次专题性的调查。 本文根据1958-1965年间的有关资料,试图对东海西北部海域中层冷水的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3.
气候模拟研究预示 ,虽然全球气候仍在变暖以及水动力循环也在加强 ,但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可导致大西洋经向倒转环流 (温盐环流 ,THC)的减弱甚至关闭(Cubasch等 ,2 0 0 1 )。因此 ,这是控制大西洋温盐环流得以持续的根本所在。但是 ,现今THC的实际观测还不足以说明其环流的强度是在变化的。气候模型显示 ,THC减缓的结果导致赤道大西洋中层水的显著且快速增温 ,表明大西洋中等深度的水体温度变化可作为THC的示踪剂。对大洋循环模型采用不同的边界条件 ,选择现今和冰川气候条件来演示大西洋中层水是如何响应的。中层水的…  相似文献   
144.
在位于澳大利亚的东海岸29°S附近的“Tasman”海洋锋面延伸区,从WOCE的PR11断面的观测中发现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存在。在深度1500~2500Pa,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温度范围为16.5℃~19.5℃,且温度梯度〈1.6℃/100m;密度范围为25.4~26.0kg·m^3,且位势涡度的梯度〈2×10^10^-1·s^-1。和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中的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过程一样,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由于南半球冬天失热引起的强烈的深混合而形成,与此同时,如浮标资料所示,深层的冷水会卷加进入混合层中。冬天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过程中,局地的海洋涡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第二年的分布型。在南太平洋模态水形成区,冬天深(浅)的混合层伴随着下降(上升)的温跃层与局地的反气旋(气旋)式得海洋涡旋有直接的关系。在反气旋存在的海域往往可以发现生成的副热带模态水的厚度〉50m且主温跃层的深度也要超过4500Pa。  相似文献   
145.
在东海北部陆架上,济州岛西南,大致以32°00′N,126°00′E海区为中心,自跃层所在深度到海底,夏季有一个较冷水体存在,本文称之为“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简称北部底层水)。国内外海洋学者,特別是日本学者曾对东海陆架上的冷水作过研究。如日本海洋学者佐原勉认为,东海陆架上的冷水来源于大陆沿岸;深濑茂则将济州岛西南的冷水命名为中部底层水,并确定了它的温、盐度指标,讨论了它的来源。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976-1977年标准断面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1963-1975年调查资料,对北部底层水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6.
渤海的潮混合特征及潮汐锋现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人们对黄海的潮汐锋现象已有一些报道和研究[1~4],但对渤海的潮汐锋现象却没有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迄今只有赵保仁[1]在讨论黄海的潮汐锋时,指出过渤海海峡的潮汐锋现象;而黄大吉等[5]在数值计算渤海的温度变化时也指出在渤海内部存在着潮汐锋现象,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给出任何实测证据.本文试图根据方国洪和曹德明最近在渤海取得的潮汐潮流数值计算结果1),计算由Simpson等[6]提出的陆架海的潮混合层化参量,来讨论渤海的潮混合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实测水文资料和海面温度的卫星遥感图像来说明渤海潮汐锋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7.
Y.S.HUANG 《地质学报》1948,(Z1):38-68
正 The Muchiapa-Sintsi~1 area,occupied mostly by the crystalline rocks ofpre-Sinian age,lies to the SW of the city of Hanchung (Nanchenghsien)~2and alo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apashan Mountains.It covers practical-  相似文献   
148.
在全省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河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栾川县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周小洪当选河南省劳动模范。对周小洪来说,这天与平时并未有什么不同,对同事的祝贺表示感谢后,他便又一头扎进了工作中。1993年5月,是周小洪走上测绘道路的起点。27年来,他初心不改,潜心测绘,始终如一,从最初的跑尺员、测量员,逐渐蜕变为注册测绘师、高级工程师,并走上中层管理岗位。  相似文献   
149.
《海洋世界》2014,(4):2-3
近日科学家们表示人们严重低估了海洋里鱼的数量——大多数鱼类从未被捕捞过。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卡洛斯·杜阿尔特教授表示海洋中层鱼,也就是生活在海洋表面下方100--1000米深处的鱼类,组成了全世界鱼类生物量的95%,且从未受到渔业的影响,秘诀在于它们躲避渔网的能力。杜阿尔特教授搭乘西班牙考察船赫斯珀里得斯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全球旅行,他带领的科学家小组收集了海洋中层鱼的回声探测。他表示,大多数海洋中层鱼在夜间会在靠近海洋表面处进食,而白天进入更深水域以避免鸟类攻击,它们能够在5米远的范围内探测到渔网并设法避开。  相似文献   
150.
图1IODP307航次钻探位置IODP307航次将在爱尔兰西部Porcupine海湾东部斜坡坡底钻探3个站位(图1),这些站位位于海底170m高的挑战者山丘(PORC03A站位(51.38080°N、11.71846°W,水深826m))的中部,在Belgica山丘区部分为埋藏的碳酸盐丘,顶部由死去的冷水珊瑚角砾组成。巨大的碳酸盐丘群和潜在的深层碳氢化合物沉积呈现明显的叠置现象,表明从深部地质储集体至海底的地质流体通量是由内部机制所控制,而沉积建造有可能是微生物群体所为,它对于陡坡翼的稳定性、碳酸盐丘岩心的整个原地正微晶灰岩层的岩化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