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45篇
  免费   2076篇
  国内免费   2718篇
测绘学   2382篇
大气科学   1995篇
地球物理   2493篇
地质学   6431篇
海洋学   2263篇
天文学   203篇
综合类   2842篇
自然地理   6130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416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370篇
  2019年   536篇
  2018年   288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446篇
  2014年   1824篇
  2013年   1173篇
  2012年   1505篇
  2011年   1513篇
  2010年   1335篇
  2009年   1522篇
  2008年   1252篇
  2007年   1080篇
  2006年   964篇
  2005年   1262篇
  2004年   1033篇
  2003年   1119篇
  2002年   923篇
  2001年   771篇
  2000年   577篇
  1999年   551篇
  1998年   432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47篇
  1995年   275篇
  1994年   275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8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6篇
  193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9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6次 (见表 1 ) ,其中 ML≥ 3 .0地震有 3次 ,1 9日 1 6时 0 7分发生在渤海的 ML≥ 4.7有感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和上 2个月相当 ,频度与 3月相当 ,能量释放比 3月略高。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区 (唐山与渤海地区 )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区和西区 ,本月唐山地区和渤海海域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表 1  2 0 0 1年 9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  相似文献   
382.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Lg尾波的Q值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个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台站和5个全球地震台网(GSN)台站所记录的785个浅源地震的宽带垂直分量, 被用来研究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Lg尾波的衰减特性. 首先运用叠加谱比法对各记录进行处理, 得到与各路径相对应的椭圆内Lg尾波的Q0(1 Hz处的Q值)和频率相关因子η的平均值. 进一步应用反投影技术, 得到Lg尾波的Q0值和η值的成像图及其误差分布. 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Q0在200~500的范围内变化. 最低的Q0发生在滇藏地区; 最高的Q0发生在西伯利亚地台的南端. η值的变化范围在0.3~0.8之间. 对于所研究的大部分地区, η值呈现出与Q0值的反向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383.
中国西南及邻区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建设  周蕙兰 《地震学报》2002,24(2):126-134
利用ISC报告以及中国和NEIC基本测震台网报告中的80974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地震数为7053,台站数为165,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对中国西南及邻区(北纬10~36、东经70~110)的深至400km的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分辨率达22.初步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速度的横向不均匀性,虽随深度增加而减弱,但至400km深度时仍很明显;②在北纬16和24的纵剖面上,可以看到与印度板块向东和欧亚板块相碰撞挤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速度结构的差异.在东经90的纵剖面上,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青藏高原)之下相对应的速度结构也比较明显;③在90km深度的横剖面上,由缅甸的密支那至越南的洞海的低速条带,可能与红河断裂带有关;④ 提出并使用了能够更为准确直观地描述分辨率好坏的图示方法.   相似文献   
384.
利用GPS观测结果反演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变形运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Z1):123-135
通过模拟水平应变率场获得了中国大陆地区相对于稳定欧亚大陆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用此方法得出的应变率解相当于一个牛顿体薄壳在水平作用力下的反应.在模型中印度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速率采用了由NUVEL-1A模型的欧拉矢量所定义的速度值作为约束,对每一个单元格中的模型应变率张量通过地震矩张量和第四纪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加以约束.模拟结果表明,在各向同性的不均匀体中由NU-VEL-1A模型所定义的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运动绝大部分都被近南北向的地壳缩短变形所吸收,走滑运动只占了非常小的比例.在各向异性模型中,走滑运动分量增大,但最大不超过总量的25%,说明在调节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过程中,逆断和地壳增厚起了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5.
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的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振昌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Z1):189-196
系统回顾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的发展过程.我国每10a(1950-2000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三分量地磁测量(磁偏角、磁倾角、水平强度或总强度),并出版相应年代的中国地磁图.还出版了1965.0年青藏高原地磁图、1980.0年青海省地磁图以及1990.0年中国海域地磁偏角图.地磁场模型包括多项式模型、矩谐模型、冠谐模型和曲面样条函数模型.根据相同的地磁资料,分别计算1950-2000年中国地磁场的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  相似文献   
386.
雄关漫道真如铁——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总被引:17,自引:19,他引:17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在祖国大陆和近海大陆架地区的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中,发现了一批油气田,使原油年产量达1.67亿吨,位居世界第五,天然气疸这24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五位,成绩是巨大的,但是,1993年开始进口原油3000万吨,2000年进口原油7200万吨,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发展,预测2010年将进口原油1亿吨,天然气200亿立方米,那么,中国油气资源的出路何在?作者指出,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来看,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还有巨大的油气潜力,尽管其勘探的难度是世界级的,但是,只要我们切实地依靠科学技术,进行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困难上,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石油天然气,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87.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2年 7月首都圈地区 (3 8.0°~ 41.0°N,113 .0°~ 1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1次 ,ML≥ 3 .0地震 1次 (见表 1)。 2 0日 2 3时 0 1分滦县 (3 9.9°N,118.8°E) ML 3 .4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和上月相比基本持平 ,频度与上月相当 ,能量释放处于偏低水平 ,震中主要分布在唐山地区。表 1  2 0 0 2年 7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 12 0 0 2 - 0 7- 0 1T 15- 41- 34 40 …  相似文献   
388.
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巨震后中国大陆、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绍先  曹刻 《地震研究》2002,25(3):220-226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8.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其间大陆西部发生7.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受2000-200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5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89.
论述了我国目前在长期、中期和短临预报中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出了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90.
地球物理技术在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地球物理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地球物理技术在考古和方物保护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在古幕探查、大型古建筑地下遗存现状、古遗迹断代等方面,地球物理技术都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本文通过地球物理技术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北京故宫紫禁城、嵩岳寺塔、古泗州城遗址、风阳明中都等的物理探查实例,以及查找古幕、古遗迹断代等方面的工作,介绍了我国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应用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并指出了物探在用于考古和文保时的特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