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9篇
  免费   966篇
  国内免费   1401篇
测绘学   1565篇
大气科学   697篇
地球物理   599篇
地质学   3230篇
海洋学   748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508篇
自然地理   31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62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1 引言 石油,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供求在不断增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海洋油气开发已成为我国油气战略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2.
北极大陆架面积约2600×10^4km2,这片广阔的大陆架地区被分为若干盆地和潜在油气区。俄罗斯北极区内有两大地块,即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这两大地块均形成于陆壳基底之上,被Gakkel扩张脊和邻近的深水拗陷隔歼,并于晚元古代、泥盆纪、晚二叠世-二叠纪和白垩纪-早第三纪的裂陷作用阶段被多次改造。西部地块由巴伦支海一喀拉海陆架组成,且延伸至两拉普帖夫海;东部地块则由拉普贴夫海东部、东西伯利亚和Chukcha盆地所组成。  相似文献   
53.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格陵兰盆地、北海盆地油气地质资料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数据,从区域上对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类比法,评价了东格陵兰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东格陵兰盆地属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裂谷盆地,呈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与挪威陆架盆地在进入被动陆缘阶段之前具有相同的地质发育过程,沉积环境类似,共同经历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及裂后的热沉降。东格陵兰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湖相烃源岩、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圈闭类型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在影响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认识的诸多地质因素中,有利圈闭类型、必要数量的烃源岩以及油气生成条件和适当埋藏史还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4.
针对极区冰基拖曳式海洋剖面浮标长期稳定获取极区水文和气象数据的工作需求,进行了浮标系统的低功耗方案设计。该方案基于超低功耗51系列微处理器,根据最低功耗工作模式与最短工作时间原则,采用高效的电源管理机制对浮标系统各个部分的能量消耗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管理,并应用了Argos卫星通讯模块ARGOS-3 PMT-RFM的BPSK调制低速数据传输模式,可有效降低浮标系统的整体能耗。该浮标在北极冰站上长达1年的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所采用的低功耗能量管理方案实现了浮标系统长期连续观测的需求。该浮标的成功试验和推广应用有助于极地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分析海冰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5.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数据插值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重构由MODIS-Aqua卫星提供的三级产品叶绿素a质量浓度,得到了从2003—2009年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月平均场。东中国海近岸叶绿素a质量浓度7 a平均值明显高于外海。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季节平均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中国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主要受长江径流、海表水温和季风的影响。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场进行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方差贡献为37.8%,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北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变化以半年和半年以下周期为主;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21.4%,空间分布显示,在长江口东部出现叶绿素a质量浓度异常高值区,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56.
郑崇伟  潘静  黎鑫  周林 《海洋通报》2014,33(2):140-147
以CCMP风场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对1988-2009年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索近22年期间该海域的大浪频率与El Nino现象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大浪频率与El Nino有着密切的联系:(1)大浪频率与nino3指数的同期、大浪频率滞后1-4个月与nino3指数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尤其是当大浪频率滞后2个月时,与nino3指数的负相关最强;当大浪频率滞后7-10个月时,大范围海域与nino3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大浪频率滞后8个月时,与nino3指数的正相关达到最强。(2)无论1988-1997年还是1999-2009年,大浪频率滞后8个月的曲线走势与nino3指数的走势表现出非常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高达0.70、0.73。(3)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大浪频率与nino3指数具有共同的5.87-6.29个月、11.00-13.54个月的显著性变化周期;同时还具有共同的3.5-4.7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7年的长周期变化。(4)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大浪频率与nino3指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存在共同的突变期,nino3指数的突变略超前于大浪频率的突变。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渐新统花港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在不同的含油气构造中,气藏的气柱高度及圈闭充满度差别大,说明不同的含油气构造具有不同的成藏主控因素。基于三维地震及多口钻井资料,从烃源岩、圈闭条件、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等方面,以H3气藏为例,通过对典型气藏的解剖,对H3气藏的成藏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构造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中央背斜带油气主要来自于始新统煤系烃源岩,渐新统花港组具备良好的圈闭条件及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有效的输导体系,而良好的后期保存条件则是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油气充满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
庵东浅滩沉积分带和沉积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杭州湾南岸的庵东浅滩具有地貌特征、沉积类型和沉积构造各异的三个沉积相带。垂向沉积带为潮滩沉积体的盖层,以泥滩、粘土质粉砂和薄砂泥交互层为特征;改造带位于中低潮位线附近,以粉砂滩、潮沟系统、粉砂沉积和沙波层理为特征;横向沉积带为潮滩堆积体的基础,以滩坡、粉砂及细砂质粉砂沉积、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据潮汐韵律层的统计,庵东浅滩沉积速率的短周期分量,常态条件下为每半日潮周期0.1~2.0cm,异常条件下可达每半日潮周期4~64cm。沉积速率的长周期分量,据地形对比和~(210)Pb推算,垂向沉积带为2~4.5cm/a;改造带中的粉砂滩为2.1~4.5cm/a,潮沟影响范围内为1~10~1cm/a量级;横向沉积带则以高于50cm/a的高沉积速率和变幅为主。近10年来,该浅滩的年淤积量为6×10~7t/a,其中85%集中于横向沉积带。  相似文献   
59.
模糊数学法在海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建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2007-2009年间实施的5次海水水质监测资料,应用模糊合成-加权平均复合模型对该区及周边海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倾倒活动对水质的影响情况,并与单参数特征值法评价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模糊合成的原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价水质,体现了分级界限的模糊性,其评价结果较单参数特征值法更接近客...  相似文献   
60.
大洋板块从洋中脊扩张后,经过热传导和热平流,大洋岩石圈冷却下来。据估算,50%的水热损失(5.5×1012W)和流体通量(2.3×1012m3/a)来自于5Ma或者更年轻的海底。来自0.1~5Ma的地壳流体循环的大量矿物沉降,可以解释地震速度的快速增加,上地壳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以及504B孔岩心中约6.9Ma时的玄武岩蚀变和矿脉层。虽然发现了洋脊侧翼通量增大的证据,但是由于缺少勘探和足够的知识来了解洋脊侧翼的热液如何释放至海底,对于如此大范围的海底热液喷口的直接观察进行地很少。沿着洋中脊顶部已经发现了上百座活动喷口,在这里已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