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4篇 |
免费 | 461篇 |
国内免费 | 7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篇 |
大气科学 | 233篇 |
地球物理 | 271篇 |
地质学 | 1838篇 |
海洋学 | 337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81篇 |
自然地理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95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32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4年 | 2篇 |
1940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2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245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他站的大量观测结果,采用离震中很远的7个GPS站作为位错参考框架,得到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Mw9.0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和应变。此种参考框架的位移场解,符合弹性位错模型离震中很远且水平位移接近于0的要求,不仅有利于位错模型反演,也有利于合理分析此次大地震同震水平位移的影响范围。地震前后区域参考框架下远场GPS连续观测位移时间序列和同震位移弹性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东日本大地震同震水平位移既是地震断层破裂的结果,也是远场震前数月或数年水平位移的弹性回跳,据此可以进一步确认这些站震前水平位移前兆异常。由于这些震前异常位移中亦包含了同震位移量(方向相反),因此,弹性位错模型为定量研究大地震前远场地壳运动异常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位错参考框架中的同震位移及其位错模型和区域参考框架的位移时间系列的综合研究有助于对此次大地震地壳运动异常的认识。这种持续时间为数月至数年的弹性形变异常,可以为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3.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库布苏南岩体以花岗闪长岩为主,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随酸度的增加,óREE增加,?Eu值显著降低(1.03~0.25),K,Rb,Th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Rb,Th等不相容元素呈正异常,Ba,Zr等元素形成明显的谷.结合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分析,岩体形成于卡拉麦里造山带的大陆主碰撞后初始拉张阶段(300±10) Ma,属于后碰撞花岗岩.布苏南岩体记录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软碰撞"后陆内均衡调整过程,为建立东准噶尔地区构造格架和恢复岩浆演化事件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4.
东濮凹陷南北古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差别巨大,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方法对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沉积环境及其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北部为典型的咸水、还原环境;南部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环境。古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丰度起决定性作用:古盐度越高,还原性越强,有机质丰度越高。在此基础上,对北部盐岩发育区有机质富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水生生物来源和闭塞强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甘肃阿克塞县安南坝地区镁铁质麻粒岩呈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新太古代米兰岩群和TTG片麻岩中。岩石主要由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角闪石(Amp)+斜长石(Pl)+磁铁矿(Mt)等组成,具有典型中-低压麻粒岩相岩石的矿物组合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镁铁质麻粒岩原岩形成时代可能为2 561±29 Ma,与塔里木东南缘2.6~2.5 Ga岩浆作用时代基本一致,说明新太古代晚期是塔里木东南缘重要的陆壳增生期。此外,通过测年还获得了~1.95 Ga、~1.86 Ga两期变质年龄。其中,~1.95 Ga的峰期变质年龄是塔里木克拉通东南缘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的地质记录。~1.86 Ga的变质年龄可能与该地区古元古代末期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镁铁质麻粒锆石176Hf/177Hf比值均<0.281 621,εHf(t) 值为-14.08~3.12,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主要集中在~2.65 Ga,指示其原岩岩浆起源于新太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 相似文献
996.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斑岩型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西部,形成于燕山期大陆碰撞体制.矿体产出于金堆城花岗斑岩体内部及其内外接触带.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组合、石英-(钾长石)-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组合和石英-碳酸盐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早、中阶段石英中可见纯CO_2包裹体(PC型)、CO_2-H_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但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早阶段C型和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80~370℃,盐度为5.68~11.05 wt%NaCl.eqv;中阶段C型和W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70~270℃,盐度为5.14~12.63 wt%NaCl.eqv.早、中阶段石英中见S型包裹体,加热过程中子矿物不溶.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10~1900C,盐度介于7.17%~11.22 wt%NaCl.eqv之间.估算的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为143~243MPa和22~115MPa,推测成矿深度约为2.2~8.1km.金堆城钼矿的成矿流体以富CO_2、贫Cl~-为特征.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油藏储层裂缝发育特征、裂缝成因机制及控制因素,采用野外露头剖面观测、岩心观察、样品分析测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核磁测井、岩石力学实验等技术方法对文明寨地区三叠系砂岩储层裂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主要发育NNE向、NE向和近EW向3组构造裂缝,裂缝走向近于平行或垂直主断层方向,裂缝沿构造高部位呈带状分布。裂缝以高角度-近直立(60°~90°)缝为主,低角度(30°~50°)缝次之,高、低角度裂缝相互交错构成裂缝网络系统。岩心分析及孔隙度测井计算结果表明,裂缝孔隙度为2.60%~3.20%。构造应力场是控制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的外部因素;储层岩性、砂岩厚度、岩石力学性质等是控制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998.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大陆碰撞以来构造年代学框架及其与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对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经历了前期楔入和后期垮塌变形.楔入事件发生于~60Ma、~23Ma和~13 Ma,垮塌开始于6~7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同样经历早期走滑和后期正断,走滑年代分别为58~56Ma、23Ma和13Ma,后期正断开始于5.5 Ma.上述年龄的意义在于~60Ma的变形代表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期碰撞;2 Ma为青藏高原及邻区的主变形期;13Ma的变形也代表一次汇聚事件,并形成青藏高原的东西向伸展.6~7Ma以后的垮塌作用代表了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999.
广东东镇岩体微区^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测年技术(简称微区^40Ar/^39Ar法)对广东云开地区东镇岩体含眼球体的片麻状花岗质岩石中单矿物作了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眼球体内核中的巨晶状钾长石年龄(419.40±4.37)×10^6a。眼球体角缘中重结晶微粒状钾长石年龄(272.63±3.13)×10^6a,眼球体外壳中的强应变长条纹黑云母年龄(177.84±2.29)×10^a。暗色条带中的弱应变板 相似文献
1000.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6,(6)
为认识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展布,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地震、测井、录井及岩心资料,并结合各层序井—震联合标定,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共识别3个二级层序界面和5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7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界面对应侏罗系顶、底界面及西山窑组沉积末期;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对应八道湾组下段、八道湾组上段、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头屯河组、齐古组及喀拉扎组地层;根据层序地层结构特征,将7个三级层序分为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和四分层序3种类型。该地区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曲流河和湖泊相,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主要沉积相类型。SQ1—SQ6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演化依次表现为扇三角洲(八道湾组,即SQ1—SQ2)—辫状河三角洲(三工河组,即SQ3)—曲流河三角洲(西山窑组,即SQ4)—辫状河—曲流河(头屯河组,即SQ5)—曲流河(齐古组,即SQ6)的演化序列,整体上侏罗系形成一套正旋回,粒度自下而上由粗逐渐变细。综合分析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体系展布规律,为寻找优质储集砂体、确定有利勘探方向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