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738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261篇
地质学   1775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本文通过对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频数、移动路径、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找出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并对其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偏强,路径怪异.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是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2.
东濮凹陷沙三段高水位期沉积深灰色、暗色泥岩与少量重力流砂体,低水位期沉积盐岩、膏岩、低位三角洲与扇三角洲,从而形成纵向上深湖泥岩与蒸发岩、低位砂岩的频繁互层沉积。根据岩心资料、盐岩沉积序列特点及沙三段沉积期古气候和古环境特点,认为盐岩为浅水蒸发成因。深水相泥岩与浅水成因的盐岩频繁互层表明沙三段沉积期湖平面变化频繁。基于盐韵律特征划分准层序的方法,使得层序地层划分更为符合东濮凹陷含盐地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3.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但目前还缺乏这一应用的现代证据,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文中作者对东/黄海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357~3 115 ng/g,黄海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2 898 ~6 714 ng/g,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生物标志物总量基本具有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所得到的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比例结果显示在东海的长江口方向离岸越远硅藻相对比例下降,而在长江口以南则是离岸越远硅藻比例升高.在东海和黄海颗石藻所占比例都很低,但是有离岸越远比例升高的趋势.用生物标志物所重建的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相符,但其绝对值却与现场资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生物标志物重建种群结构提供了现代数据,但是此方法的定量应用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4.
北极大陆架面积约2600×10^4km2,这片广阔的大陆架地区被分为若干盆地和潜在油气区。俄罗斯北极区内有两大地块,即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这两大地块均形成于陆壳基底之上,被Gakkel扩张脊和邻近的深水拗陷隔歼,并于晚元古代、泥盆纪、晚二叠世-二叠纪和白垩纪-早第三纪的裂陷作用阶段被多次改造。西部地块由巴伦支海一喀拉海陆架组成,且延伸至两拉普帖夫海;东部地块则由拉普贴夫海东部、东西伯利亚和Chukcha盆地所组成。  相似文献   
145.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重分析(NOAANCEP-NCARCDAS-1)全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同期赤道太平洋各海区SST资料,研究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对SST的响应,在南北两个半球有很好的一致性。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与超前3个月SST的正相关最为显着。对SST响应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在南北纬30°之间的低纬,低纬地区局地SST对副热带高压也有强烈的影响。从10°到30°纬度,对SST的响应分别落后于赤道2~9个月。在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响应表现为波列特征,对暖SST及冷SST的响应波列基本相反,但对暖SST的响应更为显着。海温和副热带高压的月际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副热带高压9-10月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6.
基于挪威南森环境遥感中心改进的NERSC-HYCOM 模式, 利用单向嵌套技术与欧洲中心提供的2008 年ERA-I 高分辨率强迫场针对东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区进行了不同垂向坐标配置的四个敏感性试验。通过分析东中国海区域的温度、盐度, 流速的分布和变化, 探讨了HYCOM 模式中不同垂向坐标设置对东中国海近岸区域的影响以及黑潮流速及路径对不同坐标设置的响应, 期望对HYCOM 模式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1)在东中国海区上层并不适于采用等密度坐标方案, 也就是说应该采用z坐标或σ坐标用以表征此处混合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2)针对东海大陆架区给出了10 个位置上的模式与浮标观测资料的温、盐平均误差(ME)、均方根差(RMS)及相关系数(R)指标, 发现对于不同区域, 每种试验的适用性都不同; (3)使用高频资料时, 模拟的流速普遍偏高, 东海黑潮冬夏路径的异同指出了σ-z-iso 与z-iso 试验模拟效果较好, 但模拟的日本岛南岸的弯曲流场位置偏南; 而z-only 试验模拟的日本岛以南的黑潮路径是有所改观的, z坐标的分辨率对表层的黑潮路径影响很大; σ-only 试验模拟的整个黑潮路径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47.
秋季东、黄海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2000年10-11月,乘"北斗号"考察船进行秋季"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大面调查,研究秋季东、黄海异养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异养细菌在黄海和东海的丰度分别在(2.37-13.33)×108 cell/L和(3.05-13.62)×108 cell/L之间.细菌丰度最高值出现在长江口附近,且断面E和断面F各站位的细菌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断面.异养细菌丰度大小以长江口为中心向外海依次递减.东、黄海水体异养细菌生物量分别在244.45-1812.90mgC/m2和100.60-940.87mgC/m2之间.东、黄海异养细菌丰度无显著差异,但是东海海域水体异养细菌生物量高于黄海海域.异养细菌空间分布与浮游植物叶绿素在东海有一定的相关性,黄海异养细菌与硝酸盐浓度的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8.
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Ⅰ、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中国海环流是控制本海区水文气象状况的最重要因子.但至今尚无完整的功力学理论分析,这是因为对产生该海区环流的主要因子了解不够,加之它岸形复杂,水深变化很大,难以用一个解析模式将全海区概括起来。目前在黑潮深水区进行了一些动力计算,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在近岸浅水区由于零面选取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9.
海洋沉积物黏土矿物相对含量计算存在多种计算方法,并不统一,限制了异源黏土矿物的整合和使用。文章选取了两种较为常见的计算方法,即Biscaye和国标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分别对东印度洋109个表层样品黏土矿物的相对百分含量进行计算,分析对比了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存在显著正相关,都能显示黏土矿物分布的变化趋势,4种黏土矿物相关系数由高到底分别为:蒙皂石0.986、伊利石0.974、绿泥石0.924、高岭石0.923。相对于Biscaye计算方法,国标计算方法会增加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相对百分含量而降低蒙皂石和绿泥石的相对百分含量。两种计算方法黏土矿物的含量相关性较好,可以建立起相互数学转换关系式。但在不同的海区,由于矿物成因、结晶程度以及混层矿物的出现可能会使衍射峰形态发生改变,从而相关性系数和转换关系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0.
印度—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了长达2 500 km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北京时间1950年8月15日22点09分,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墨脱—察隅一带发生了MS8.6地震,是世界上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毗邻的印度平原均有明显震感,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我们基于前人在地震灾害、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等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对墨脱—察隅大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区地下结构、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收集了不同机构给出的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总结了震前20年和震后10年较为完整的5.0级以上地震目录,分析了4个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阶段的地震活动性;同时利用现代地震目录和我们在震源区架设的近台观测波形资料,探讨了1964年以来发生的中小地震、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和2019年墨脱6.3级地震的发生机制.东构造结地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了三个不同方向、依次向南迁移的次级构造结,即南迦巴瓦构造结、桑构造结及阿萨姆构造结.在最年轻的阿萨姆构造结地区,印度板块不仅沿着米什米逆冲断裂向NE方向俯冲,同时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向NW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