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738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261篇
地质学   1775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11.
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关键区域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56 a来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1961~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发生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显著且稳定,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表温度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海表温度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  相似文献   
112.
2017-2018年冬季全省平均气温为-19.7℃,较历年同期偏低2.2℃,为1981年以来的第3位,仅次于2000年和2012年。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2018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异常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直接原因。东亚季风环流系统表现为: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强,500hPa东亚大槽异常偏深。分析下垫面外强迫因素,2017-2018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拉尼娜事件,分析显示拉尼娜事件发生可能导致冬季风偏强,从而也是造成全省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3.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相似文献   
114.
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以地质找矿为目的,开展的大比例尺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具有快速、准确定位异常源的特征,在找矿勘查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成果。通过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东昆仑东段铁勒木地区圈出了以W、Cu、Au等为元素组合的综合异常12处,其中以W为主元素的综合异常有6处,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相对规模大、异常强度高,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经过异常查证工作,在GA11、GA25、GA31号异常内发现4条矽卡岩带,圈定4条钨矿体。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球化学特征,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具备大中型矽卡岩型钨矿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16.
东濮凹陷文留油田盐岩地震反射特征及相关油藏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震资料, 结合地质、钻井资料, 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盐岩的物理性质、地震反射特征、几何形态、与盐岩相关油气藏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发现盐岩具有密度恒定特性(低密度)和速度稳定特性(高速度), 基本不随深度变化。盐岩与砂泥岩体之间有较强的波阻抗差, 因而其界面反射特征明显。但盐岩的流动特性造成盐岩体有多种赋存状态, 它们的地震反射特征各不相同, 这是盐岩解释的主要困难。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归纳出盐层(体)解释判定模式, 认为本区盐岩主要有3种赋存状态:原生板状盐岩、后生变形盐岩和次生盐墙。盐岩流动变形及相变形成了3类油气藏:盐上堑式背斜油气藏、盐侧向封堵油气藏和盐下盐背斜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7.
<正>1研究背景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自65 Ma前碰撞以来,形成了青藏高原南部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丁林等,2017)。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简称东构造结)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变化最剧烈、构造最复杂的地区,近东西向的欧亚大陆边缘在此发生了90°的顺时针偏转(宋键等,2011)。  相似文献   
118.
浮游生物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嵌套性结构及物种间的互作关系对群落的分布格局、功能乃至稳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此仍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以东太湖为研究区域,在2019-2020年期间进行了春、夏、秋、冬季的观测调查,根据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合群落分布矩阵和二分网模型研究浮游生物的嵌套性格局及其互作关系,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在时间上,春、秋、冬季水体的理化特征较为相似,但与夏季的水质差异显著.在空间上,西南部区域的综合污染指数显著高于东北部;(2)环境异质性使得浮游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嵌套性分布,即秋、冬季群落是春、夏季群落的子集.然而,浮游动物并未呈现该分布特征;(3)浮游生物的互作关系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的互作网络组成最简单,物种竞争最激烈,物种的特异性关系、物种脆弱性和一般性最小,说明浮游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在冬季最弱.综上所述,水环境的时空差异性造成的生态位分离可能是造成浮游生物嵌套性及其互作网络季节性变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9.
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有一半的年份出现干旱,90年代华北的干旱频率比80年代更高。本文从干旱基本状况、干旱强度和干旱空间分布出发,对华北地区这两个年代的干旱进行了比较,并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年代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在干旱强度和空间分布上,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表现了更显著的增暖趋势。8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极涛动显著增强,中高纬度地区为气压正距平带控制;9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正负距平波列相间分布,存在EU和PNA遥相关型。本文还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该指数90年代显著高于80年代,且与华北地区降水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华北地区旱涝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0.
酒东盆地是典型挤压造山型盆地,在以往石油勘探和水文地质普查中已发现有地下热水存在。肃州城区一带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探测和石油普查直流电测深资料重新解释,结合以往石油勘探成果,认为酒泉凹陷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储、盖、通、源条件,属中低温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具有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