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64篇 |
免费 | 4476篇 |
国内免费 | 28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53篇 |
大气科学 | 2786篇 |
地球物理 | 2975篇 |
地质学 | 6976篇 |
海洋学 | 1759篇 |
天文学 | 105篇 |
综合类 | 810篇 |
自然地理 | 7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7篇 |
2024年 | 502篇 |
2023年 | 718篇 |
2022年 | 868篇 |
2021年 | 890篇 |
2020年 | 782篇 |
2019年 | 788篇 |
2018年 | 611篇 |
2017年 | 621篇 |
2016年 | 627篇 |
2015年 | 670篇 |
2014年 | 1047篇 |
2013年 | 794篇 |
2012年 | 875篇 |
2011年 | 839篇 |
2010年 | 846篇 |
2009年 | 838篇 |
2008年 | 792篇 |
2007年 | 771篇 |
2006年 | 654篇 |
2005年 | 580篇 |
2004年 | 540篇 |
2003年 | 500篇 |
2002年 | 417篇 |
2001年 | 374篇 |
2000年 | 337篇 |
1999年 | 288篇 |
1998年 | 290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44篇 |
1995年 | 206篇 |
1994年 | 204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将TOPMODEL应用于饮马河流域,选取2013-2019年共6次暴雨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和评估,将饮马河模拟流量与实测流量对比分析,探讨该模型在该流域洪水模拟的可用性.结果表明:TOPMODEL实现了空间产流面积分布的可视化;TOPMODEL在饮马河流域模拟效果较好,可用于该流域流量预报;不同等级降雨量、不同的降雨落区以及前期降雨多寡对饮马河的流量影响较大,即累计雨量越大、雨强越强、强降雨越靠近上游、前期降雨越多,洪峰流量也越大.因此,TOPMODEL可为饮马河流域的防洪调度和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体育场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其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TM30全站仪是一款具有ART功能、小视场技术的高精度测量仪器。本文通过建立独立坐标系统,安置固定监测点标志,使用TM30全站仪,采用精密三维坐标法监测体育场主桁架结构在温度影响下的变形量,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TM30全站仪采用精密三维坐标法能够满足体育场结构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并具有可靠、简便、高效的优点,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变形监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6.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对2013年3月28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弓形强飑线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观测资料表明:这次飑线过程是由高空槽配合地面弱低压场,中低层深厚的暖湿空气以及源源不断的西南暖湿气流组成的不稳定层结,以高空槽东移为触发机制,引起的弓形飑线系统,并且出现了雷暴高压、出流边界、尾流低压等系统.数值模拟显示,近地面辐合带与地面最大风速出现在沿强回波边缘的飑线移动的前方.飑线后部强烈的中低层人流有助于地面大风的形成.另外,飑线发展期间内部存在明显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的维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叠瓦状逆断层在地质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为地震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再现了叠瓦状逆断层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模型内部位移和应变的实时监测,得出了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1)除下伏断层的下盘局部斜向下外,整个构造区的变形以沿断层带斜向上为主;断层带同侧,变形量深部大于浅表层;水平向变形随与挤压端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伴有瞬间的跳跃性增大。2)研究区除在断层上盘的浅层出现局部的拉应力外,其余都处在压应力状态,深部应力及其释放量都大于浅层;应力不是线性的增大或减小,而是随挤压端位移的增大沿某个趋势上下震荡。地应力在下伏断层带附近更容易发生聚积和释放,在变化时间上深部先于浅层。浅层地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规律;深部地应力的释放在上覆断层两侧出现了跳跃性的减小,而下伏断层的两侧先出现瞬时的增大,然后才逐渐减小。3)浅层变形量和应力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和同步性,但均滞后于深部应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同时运用简化bishop法对比结果,发现运用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时,伴随着折减系数的增大,边坡的坡顶水平位移最初缓慢增大,但当折减系数接近边坡的安全系数,坡顶水平位移突然急剧减小,边坡的塑性区也伴随着折减系数的增大,从无到有,直到基本贯通。运用简化bishop法计算的结果和强度折减法的结果对比后得知,两者计算得到破裂面基本一致,但是简化bishop法得到的安全系数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9.
地球原地圈外层(包括原地壳)的组分、结构和演化途径涉及两方面相关的内容:宇宙化学和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是通过大多数地球形成的假说对原地圈的组分和结构进行模拟。作者采用“地球的多阶段多相增生模式”这一假说。原地圈组分的宇宙化学计算基于下列假设和约束条件:①地球的组分取决于残留物与“次生”宇宙物质的混合程度;②在原太阳星云内的宇宙物质增生遵循重力分异定律;③地核组份取决于铁陨石和铁石陨石的成分;④构成原地幔与原地壳的宇宙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的成分一致,并与石陨石的宇宙丰度和最初混合时降落在地球的比例大小有关;⑤超新星物质占地球物质的比例为2~3%,并趋向于在地表富集,在常量元素方面与宇宙丰度的平均值一致;⑥在原地壳和原上地幔中,由于产生元素时短期的放射和K(超新星物质组份)而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