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4篇
  免费   1276篇
  国内免费   2213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4847篇
地球物理   769篇
地质学   1054篇
海洋学   1105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275篇
自然地理   547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321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7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观历史,“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借鉴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相似文献   
2.
同时采用4个台站的国际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同步地球自转参数,研究了极移引起的地球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自回归模型估计了各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和积谱密度,结果表明极移导致的重力效应的主要能量集中在Chandler摆动和周年项附近,叠积后实际重力观测与极移重力信号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0.4%和3.9%,说明超导重力仪可有效监测极移导致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历史发展与今后工作之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学锦 《中国地质》2008,35(3):357-374
区域性与国家性的地球化学填图已取得进展,如何在可期待的未来以极低密度采样获得周期表内大多数元素在全球的分布,有赖于对填图理念的更新及采样介质、采样部署与采样方法研究的进展。英国Webb等发现在数平方千米至数十平方千米汇水盆地之河口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其分析结果可大致逼近其上游汇水盆地内土壤中元素之平均值。挪威及中国的研究工作表明在更大河流(其汇水盆地达数百、数千以至数万平方千米)的河口采样,这一规律依旧适用。看来,这种分形规律还可进一步延展至世界上一些汇水盆地达数十万至百万以上平方千米的主要入海河口,但这方面尚需作更多的研究。在这种新的填图理念指导下,提出了为实现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的短期研究与试点计划和长期全面实现之规划。  相似文献   
4.
Lock-release gravity currents with a viscous self-similar regime are simulated by use of the renormalization group(RNG) k - ε model for Reynolds-stress closure. Besides the turbulent regime with initially a slumping phase of a conslant current front speed and later an inviseid self-similar phase of front speed decreasing as t^-1/3(where t is the time measured from release), the viseous self-similar regime is satisfactorily reproduced with front speed decreasing as t^-4/5,consistent with well know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5.
海洋环流模式中不同近似假设下的海表高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Boussinesq近似是现代海洋环流模式中经常采用的假设,但随着海洋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气候研究应用的需要,有必要估算Boussinesq近似造成的模式误差。分别利用一个非Boussinesq近似的海洋模式与另一个结构相同且采用Boussinesq近似的模式计算海表高度,并同时利用模式预报的温度、盐度资料计算了比容异常高度。分析结果显示,这3种不同定义的海表高度无论空间结构,还是时间演变,都基本类似,尤其在热带海区最接近,差值≤1cm。Boussinesq近似意味着在模式中以体积守恒代替质量守恒,通常的做法是对其进行简单的质量补偿来保持质量守恒。比较说明,以质量补偿方法进行的高度订正对减小Boussinesq近似带来的误差没有本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珠江伶仃河口湾及邻近内陆架的纵向环流与物质输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子Shen 《热带海洋》1993,12(4):47-54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珠江伶仃河口湾与邻近内陆架在不同径流影响下的水体混合空间状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主要由河口湾表、中层冲淡水和内陆架底层上溯的高盐补偿流构成了河口湾和内陆架之间的净环流,在高径流量和西南大风的情况下,环流下移向内陆架扩展增强。计算表明,7月纵断面上的净环流输运是盐分纵向净通量的控制因素,输运方向指向上游,而其余季节则以向海的净平流输运为主。悬沙净通量主要受净平流及潮抽吸输运控制,潮抽吸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双跃层波状现象的主要原因。发现上、下跃层之间存在着“跃层间环流”,这是一个有趣的海洋学现象,它将导致双扩散的发生和有利于双跃层的维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大量统计事实基础上,对黑潮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风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其中三个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讨沦.1.黑潮流轴中段春季海温与6月长江中下游夏季风的内在联系过程;2.与其相联的环流特点;3.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特点。得到了一些很有实际意义的结果与一个可能的天气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赖于对温盐资料和少数测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有了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东中国海环流是由一个气旋式的“流涡”组成,东侧主要是北上的黑潮-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及其延伸部分;西侧为南下的沿岸流系。黑潮对东中国海环流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除了某些局部区域外,上述海域主要流系的冬、夏季分布形式比较相似而无本质上的差异(胡敦欣等,1993)。但本文所研究海域正处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过渡季节(春、秋季)风向多变,风力减弱;海洋热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如冬季混合强,而夏季层化明显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东中国海环流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中国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工作逐步展开,并已成为研究环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但由于数值模式本身以及计算方案的缺陷(如有些学者用固定的风场、温盐场对东中国海环流进行诊断模拟等)和观测资料的不足,数值模拟的结果难以得到验证,渤、黄、东海的环流研究中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争议,以待澄清。例如,台湾暖流的来源、流径;对马暖流的来源;夏季黄海暖流的流径以及黄海冷水团环流等均有不同的论述。对黄、东海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工作也较少,多用冬、夏典型月份的风场强迫积分至稳定态,给出冬、夏季环流,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三维环流模式很难在1个月内达到稳定态,尤其是夏季层化明显、风力减弱的情况下,非常定风场的影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案,用年循环风场和海面热通量场为外强迫,对渤、黄、东海的环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