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2篇
  免费   4975篇
  国内免费   2235篇
测绘学   1736篇
大气科学   694篇
地球物理   1612篇
地质学   10851篇
海洋学   2282篇
天文学   130篇
综合类   942篇
自然地理   855篇
  2025年   12篇
  2024年   383篇
  2023年   566篇
  2022年   659篇
  2021年   683篇
  2020年   633篇
  2019年   574篇
  2018年   508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489篇
  2015年   596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840篇
  2011年   882篇
  2010年   730篇
  2009年   741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649篇
  2006年   607篇
  2005年   619篇
  2004年   609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64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464篇
  1999年   439篇
  1998年   371篇
  1997年   366篇
  1996年   394篇
  1995年   356篇
  1994年   294篇
  1993年   245篇
  1992年   267篇
  1991年   243篇
  1990年   215篇
  1989年   166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4篇
  1954年   8篇
  1950年   3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对穿时普遍性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时是沉积地层的基本属性,其根本原因是地层的形成作用,即沉积作用本身。有沉积作用就有穿时(侧向加积);或者小范围内不穿时但大范围内必穿时(纵向加积)。海水进退只能影响穿时的具体形式而不是穿时的本质原因或必要条件。板块的运移和增生不仅造成了沉积地层的穿时,还造成了火山地层的穿时。这种穿时与沉积作用直接引起的穿时有本质不同,本文称之为构造穿时。  相似文献   
72.
山西式沉积型铁矿为孝义地区典型铁矿床,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底部,奥陶系中统灰岩侵蚀面之上。本文总结了该类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对其成矿模式进行了概略研究。  相似文献   
73.
土耳其贝帕扎里天然碱矿H020U井在造斜钻进和水平钻进过程中遇到井漏、钻头钻遇硅化灰岩层磨损严重、未绕过第一靶点V020而打中套管、井涌、仪器掉入裸眼、钻遇未知溶腔导致顶角下降,方位偏离而导致未直接连通第二靶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最后成功地使H020U井连通第一靶点V020井和第二靶点V020U井。  相似文献   
74.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化学及机械沉积作用使得各沉积微相空间上不具备碎屑岩储层沉积微相明确的几何形态和外部结构,且不同成因储层的物性差异明显。依据常规的沉积微相建模方法难以如实地再现不同微相复杂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而也降低了相控属性建模的精度。本文以中东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波阻抗、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反演,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研究区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微相的变差函数分析,开展相控属性建模。结果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沉积微相模型符合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序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微相的空间形态和各微相间的接触关系,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的储层属性模型不仅满足了模拟结果与已知数据的概率一致性问题,又能分相带反映储层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5.
以新疆梧南金矿区地质背景和矿床原生晕研究为基础,以4号勘探线为代表区段,采集4个钻孔的193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金、银、砷、锑、汞、铜、铅、锌、铋、钼10项元素的测试分析和资料整理、统计制图等,对元素组合及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金与尾部元素呈正相关,与前缘元素呈负相关。首次建立了该矿床的原生晕分带,从前缘到尾部为:金-铋-铜-钼-汞-锑-银-砷-铅-锌,从而确定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原生晕叠加模型:上部矿体的尾晕与下部矿体的前缘晕叠加到一起,形成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的原生晕叠加形态。  相似文献   
76.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矿物沉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广庆  王天行 《台湾海峡》1992,11(2):118-124
本文研究了南海中北部500多个样品的矿物学。认为,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矿物种类繁多,分布较为普遍,碎屑矿物(含火山物质)、粘土矿物、自生矿物常有出现。以前者为最显著(共60多种,其中重矿物50多种,轻矿物近10种),主要分布于陆架区及深海盆;粘土矿物次之,多分布于陆坡~深海盆;自生矿物较少,陆架~深海盆均有分布。文中根据矿物沉积特征和环境差异,把它划分为6个矿物区。  相似文献   
77.
利用1998年南海东部陆坡69号柱样、深海盆149号柱样、南部岛礁323号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古生物、矿物等鉴定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南海东部海域发生浊流沉积的地质背景、产生浊流沉积的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而发现南海东部浊流沉积发育,在南北陆坡及中部深海盆地均有浊流沉积层。从其出现层位看,为氧同位素2—4期,即晚更新世中晚期。从浊流沉积出现层数分析,具有自北向南浊流发生频次减弱的趋势。从浊流沉积物成分看,南海东部浊流沉积物具有多样性,北部陆坡以陆源为主,中部深海盆以陆源及火山源为主,南部岛礁以生物源为主。  相似文献   
78.
首次提出均一捕获的中高盐度NaCl-H_2O溶液包裹体出现的3种类型(T_h>T_m、T_h=T_m、T_h|△V_s|,即在NaCl饱和曲线上温度小于Tr点温度(|△_l|=|△V_s|时的温度)段捕获包裹体的T_h=T_m,T_h或T_m为其捕获时温度。当包裹体的|△_l|≤|△V_s|,即在NaCl饱和曲线上温度大于或等于Tr点温度段捕获的包裹体的T_hT_m,T_h是该类包裹体捕获的最低温度。在温度和密度均大于Tr点的等容线上捕获的包裹体的T_h相似文献   
79.
近2600年来黄河下游沉积量和上中游产沙量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基于华北平原上93个钻孔中沉积物详细观测和分析数据,结合182组14C测年和埋深数据、参考前人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估算出2600年以来黄河下游在602BC~11A.D.,11~1034A.D.,1034~1128A.D.,1128~1855A.D.和1855~1997A.D.等5个历史时期的年平均沉积量分别是3.89×108t/a,2.24×108t/a,6.63×108t/a,6.78×108t/a和8.47×108t/a。通过建立黄河下游有无堤防和决溢频率与泥沙输移比的关系,计算出5个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平均年输沙量分别是6.2×108t/a,6.8×108t/a,8.3×108t/a,11.5×108t/a和15.3×108t/a。进而探讨了黄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上王景治河后出现的600年安流时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长8期发育近百千米长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形态和展布既不受传统意义上的湖岸线的控制,又与典型三角洲形态不符,长82油层与长81油层沉积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沉积动力学角度,应用流体力学上的射流理论分析了三角洲前缘特别是河口地区水动力特征及沉积作用;运用河床底面形态控制原理分析了长8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长8期不具有水下分流河道发育的水动力条件,湖泊不可能长期大范围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水下分流河道可能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湖退河流进积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别是湖盆底形和水体深度的差异是延长组长82油层与长81油层沉积特征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