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4篇
  免费   914篇
  国内免费   1494篇
测绘学   294篇
大气科学   953篇
地球物理   1346篇
地质学   2453篇
海洋学   613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321篇
自然地理   92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低围压水平下砂的排水行为(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干样沉降法制备样品 ,选用静三轴仪对松砂和密砂样在 10 k Pa至 10 0 k Pa的低围压下的排水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对实验结果作了橡皮膜校正 ,在围压为 10 k Pa的密砂实验中 ,轴向应力的校正值可达到 12 %。实验研究表明低围压下松砂的剪胀性非常明显 ,且存在剪应力极值 ;围压越低 ,松砂和密砂的剪应力极值越小 ,达到最大剪应力所对应的剪应变越小。同时还表明低围压范围内相对密度不同 ,砂的应力应变特性不同 ;此外 ,低围压下砂的内摩擦角高于高围压下的值 ,从而在工程上应重视低围压水平下砂土工程参数的合理选取  相似文献   
112.
The topographic effect of the Izu Ridge on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NPIW) south of Japan has been studied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btained by the Seisui-Maru of Mie University (Mie Univ. data) and those compiled by Japan Oceanographic Data Center (JODC data). Both data sets show that water of salinity less than 34.1 psu on potential density () surface of 26.8 is confined to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Izu Ridge, while water of salinity less than 34.2 psu is confined to the southern area over the Izu Ridge at a depth greater than 2000 m and to the southeastern area in the Shikoku Basin. It is also shown by T-S analysis of Mie Univ. data over the Izu Ridge that water of salinity less than 34.2 psu dominates south of 30°N, where the depth of the Izu Ridge is deeper than 2000 m and NPIW can intrude westward over the Izu Ridge. JODC data reveal that relatively larg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salinity on surface of 26.7, 26.8 and 26.9 are detected along the mean current path of the Kuroshio and the Kuroshio Extension. Almost all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are less than 0.05 psu in other area with the NPIW, which shows that the time variation in the salinity can be neglected. This observation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topographic effect of the Izu Ridge on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NPIW, which is formed east of 145°E by the mixing of the Kuroshio water and the Oyashio water, is prominent north of 30°N with a depth shallower than 2000 m.  相似文献   
113.
滤食性贝类在对虾综合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混养虾池中滤食性贝类如何影响虾池整个生态系统这个问题,综合了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从滤食性贝类对混养虾池的水质、底质和其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影响,以及混养对养殖效益的影响这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4.
郯庐断裂带自南而北穿越渤海东部,自中生代中期至新生代中期表现裂谷发育特征。裂谷发育经历两个旋回,各旋回的裂谷发育演化、盆地分布格局,沉积相带,沉积补偿速度等均受断裂带的断裂活动的强烈控制。  相似文献   
115.
海底地形测量波束角效应改进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海洋测深过程中,回声测深仪波束角效应使记录的测深图像失真。现有波束角效应模型应用分段解析几何的方法将其划分为三个作用过程:测深值平移效应、双曲线增伪效应、深度丢失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微分几何的原理对波束角效应的空间结构及其数学原理描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波束角效应的改进模型及其改正算法。改进模型的优越之处在于提出决定波束角效应发生作用的是海底地形的线性特征而不是形状特征,由此提高了改正算法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6.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7.
从理论上研究了Sr原子系统中电磁感应透明(EIT)效应及其伴随的Kerr非线性效应。计算表明,将一级冷却得到的Sr冷原子粘团作为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EIT介质,用较弱的耦合光可以得到一个非常窄的EIT窗口和较强的Kerr非线性效应。该研究结果为实现689nm激光器的线宽压窄及应用EIT效应进行。Sr玻色子冷原子光钟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8.
环境效应是天然气水合物科学体系中重要一环,同时,有关该领域的调查研究也是人类安全、环保、经济、科学地利用水合物资源的可靠保证。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所孕育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之关联的重大地学、环境问题以及资源的勘探开发均是充满魅力而又富有挑战的科学新领域。梳理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有关水合物环境效应的大部分研究工作,综述了与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有关的生物效应、化学效应和物理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内容,着重强调了与该领域相关的基础问题和焦点问题,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藉此为我国的水合物环境效应调查与评价工作向纵深推进提供参考依据,并能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兴趣与重视。  相似文献   
119.
萨尔图油田南二区东部140号断层以东地区葡11—4油层,以多段多韵律和正韵律沉积为主,平均孔隙度30.0%,平均空气渗透率1980×10^-3μm2。水驱结束时该油层平均含水92%,采出程度39.5%。计划对该区块实施聚合物驱开采。以往经验认为,组合段塞调整注聚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流度控制作用。然而对组合注入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驱油效果、注入井分注时机、层段注入强度对开发效果有何影响却很少探讨。通过室内驱油实验,在聚驱的组合段塞注入不同时机(水驱空白阶段、含水下降阶段、含水稳定阶段、含水回升阶段)下调整注入强度实施分注以及在含水回升分注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注入强度,同时对比不分注实验,评价各方案驱油效果。实验表明:不实施分注时聚驱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了19.07个百分点,而组合段塞注入时实施分注均能够在不分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驱油效果;空白水驱时实施分注采收率提高幅度最大,为26.55个百分点;随着分注时机的滞后采收率提高幅度增加值依次递减,分注时机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20.
现行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已使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黄河改道清8汊后,现行河口以及废弃河道清水沟河口动力环境如何变化尚不清楚。基于1976、1995和2002年黄河三角洲实测水深数据,应用Delft3D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不同时期冬夏季河口动力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黄河现行三角洲地貌演化导致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1976年河口动力环境弱,随着河嘴向海突出,1995年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76年增长了约60%~90%,潮致剪切力增大约2倍,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较1976年增加1个数量级,2002年黄河改道清8汊入海后,现行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潮致剪切力减小1/3,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是1995年的1~2倍,而废弃河道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40%,潮致剪切力减小约20%。黄河三角洲动力环境变化也显著影响了入海泥沙的搬运与沉积,造成清水沟河口呈“南肥北瘦”形态,且废弃后侵蚀速率不断降低。同时,地貌形态与动力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对黄河三角洲冲淤模式的转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