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579篇 |
免费 | 4105篇 |
国内免费 | 56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10篇 |
大气科学 | 3698篇 |
地球物理 | 5733篇 |
地质学 | 11498篇 |
海洋学 | 4241篇 |
天文学 | 401篇 |
综合类 | 1518篇 |
自然地理 | 36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0篇 |
2023年 | 443篇 |
2022年 | 746篇 |
2021年 | 1064篇 |
2020年 | 1037篇 |
2019年 | 1173篇 |
2018年 | 1000篇 |
2017年 | 1064篇 |
2016年 | 1020篇 |
2015年 | 1130篇 |
2014年 | 1426篇 |
2013年 | 1747篇 |
2012年 | 1392篇 |
2011年 | 1464篇 |
2010年 | 1342篇 |
2009年 | 1466篇 |
2008年 | 1471篇 |
2007年 | 1531篇 |
2006年 | 1515篇 |
2005年 | 1274篇 |
2004年 | 1222篇 |
2003年 | 1027篇 |
2002年 | 971篇 |
2001年 | 814篇 |
2000年 | 739篇 |
1999年 | 627篇 |
1998年 | 562篇 |
1997年 | 517篇 |
1996年 | 437篇 |
1995年 | 370篇 |
1994年 | 333篇 |
1993年 | 285篇 |
1992年 | 218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20篇 |
1989年 | 112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1篇 |
1976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62.
63.
万继康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1):72-75
针对研究城市热环境的过程中,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地表温度(LST)反演,再将LST和NDVI结合说明地物变迁与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的现状,利用Landsat-8多时相遥感影像、高分辨率影像、公开GIS等多源数据,通过人工交互判读和量化统计分析,实现了2013—2017年北京建成区NDVI变化及其对地表热环境影响分析,再对分析结果进行差值拟合评价。对NDVI阈值分割按照大小为LC1、LC2、LC3、LC4,对LST分为高温区(TH)、常温区(TR)和低温区(TL)。结果表明,2013年至2017年:1)建成区的平均NDVI增加0.03,其中LC1增加1.0%,LC2减少11.6%,LC3区域减少1.7%,LC4区域增加12.3%。2)建成区平均LST增加2.55 K,TH百分比增加0.6%;TR百分比减少1.1%,TL百分比增加0.5%。3)NDVI相对增加,地表温度相对下降以及NDVI相对减少,地表温度相对上升占60%,NDVI相对下降,地表温度相对下降以及NDVI相对增加,地表温度相对上升的占40%。 相似文献
64.
在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的研究中,利用景观格局能够进行生态协调性和地表覆盖景观格局分析。在景观格局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景观格局指数。本文对景观格局指数在黑龙江省地理国情普查的两个实验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65.
利用1989、2003、2018年的Landsat影像对安顺市西秀区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研究区在30年发展中的热岛时空变化及其成因。使用基于影像的反演算法,结合分类回归树算法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用气象站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建立缓冲区对研究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除主城区外,郊区也存在大量高温区;近30年研究区热效应与不透水面、绿地的面积有极显著相关;1989-2003年研究区城市热岛面积随城市扩张逐渐增大,但2018年主城区城市热岛现象几乎完全消失,排除气象因素和城市形态因子影响的可能后,发现这与安顺市城市绿化的大力进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6.
基于结构光和单CCD相机的物体表面三维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接触式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中心任务之一 ,围绕这个问题 ,提出了一种利用结构光 ,单 CCD相机和双定向技术实现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 ,无需测定相机和结构光光截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单目序列影像上就可测量出物体表面的三维坐标。 相似文献
67.
雷达图像中的转换构造信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序次断裂是地壳变形的直接产物,具有丰富的构造变形信息,经过转换的低序次构造。形式多样,图案复杂,是构造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地表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香港地区航空雷达图像资料,提取其中低序次构造的弱信息,建立转换变形模型,以分析区内不稳定地表的构造背景。区内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构造,其右行剪切形成一系列低序次R面,P面,R^1面构造,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线性弱信息并且与微地貌发育有关。利用线性构造增强,提取技术和低序次构造组合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马鞍山地区EW向的张性破裂是NE向张剪断裂的转换,是造成马鞍山滑坡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68.
温差对泉州四至井水氡测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变化是影响水氡观测值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1986-2009年泉州台四至井观测数据资料的分析,说明:调整观测室室内温度使其超过采集水样的原始温度,在运输水样过程中对水样采取保温措施,减小取样水温和鼓泡后水温的温差,能够得到更真实、准确的观测值. 相似文献
69.
Diffusive equilibrium in thin films provides evidence of suppression of hyporheic exchange and large‐scale nitrate transformation in a groundwater‐fed river 下载免费PDF全文
P. Byrne H. Zhang S. Ullah A. Binley A.L. Heathwaite C.M. Heppell K. Lansdown M. Trimmer 《水文研究》2015,29(6):1385-1396
The hyporheic zone of riverbed sediments has the potential to attenuate nitrate from upwelling, polluted groundwater. However, the coarse‐scale (5–10 cm) measurement of nitrogen biogeochemistry in the hyporheic zone can often mask fine‐scale (<1 cm) biogeochemical patterns, especially in near‐surface sediments, leading to incomplete or in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apacity of the hyporheic zone to transform upwelling NO3?. In this study, we utilised diffusive equilibrium in thin‐films samplers to capture high resolution (cm‐scale) vertical concentration profiles of NO3?, SO42?, Fe and Mn in the upper 15 cm of armoured and permeable riverbed sediments. The goal was to test whether nitrate attenuation was occurring in a sub‐reach characterised by strong vertical (upwelling) water fluxes. The vertical concentration profiles obtained from diffusive equilibrium in thin‐films samplers indicate considerable cm‐scale variability in NO3? (4.4 ± 2.9 mg N/L), SO42? (9.9 ± 3.1 mg/l) and dissolved Fe (1.6 ± 2.1 mg/l) and Mn (0.2 ± 0.2 mg/l). However, the overall trend suggests the absence of substantial net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surface‐subsurface water mixing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our sub‐reach under baseflow conditio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s that upwelling NO3?‐rich groundwater does not appear to be attenuated in the riverbed sediments at <15 cm depth as might occur where hyporheic exchange flows deliver organic matter to the sediments for metabolic processes.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chemical patterns observed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our sub‐reach are not controlled exclusively by redox processes and/or hyporheic exchange flows. Deeper‐seated groundwater fluxes and hydro‐stratigraphy may be additional important drivers of chemical patterns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our study sub‐reach. © 2015 The Author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