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49篇
  免费   5928篇
  国内免费   7738篇
测绘学   3971篇
大气科学   4013篇
地球物理   7392篇
地质学   19065篇
海洋学   5534篇
天文学   1164篇
综合类   2572篇
自然地理   5104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373篇
  2022年   872篇
  2021年   1261篇
  2020年   1267篇
  2019年   1540篇
  2018年   1193篇
  2017年   1412篇
  2016年   1368篇
  2015年   1578篇
  2014年   1972篇
  2013年   2291篇
  2012年   2137篇
  2011年   2342篇
  2010年   2061篇
  2009年   2181篇
  2008年   2307篇
  2007年   2471篇
  2006年   2469篇
  2005年   2197篇
  2004年   2091篇
  2003年   1766篇
  2002年   1675篇
  2001年   1409篇
  2000年   1301篇
  1999年   1144篇
  1998年   1056篇
  1997年   894篇
  1996年   741篇
  1995年   648篇
  1994年   623篇
  1993年   474篇
  1992年   360篇
  1991年   272篇
  1990年   208篇
  1989年   207篇
  1988年   128篇
  1987年   106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91.
Bulat  J.  Long  D.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2001,22(5-6):345-367
A large number of 3D deep seismic surveys in the Faroe-Shetland Channel gives continuous coverage over most of the region. These surveys were designed primarily to image depths in excess of 4 km, use low frequency sources and are recorded at low temporal sample rates. However, commercial 3D data can generate highly detailed images of the seabed due to the high spatial sample rate, typically 12.5 m.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waters below 200 m. Despite geophysical artefacts, the images reveal that there are a number of sedimentary processes at work adjacent to and within this channel. On the West Shetland Shelf, iceberg scouring and moraines reflect the impact of glaciation. On the West Shetland slope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for down-slope processes, such as debris flows, linear erosion channels, basal fans and (one case) slope failure. Along-slope processes are also active as ind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sediment waves and contourite mounds. On the floor of the basin, polygonal cracking can be observed. The most spectacular feature appears to be the Judd Deeps, a system of cliffs approximately 200 m high and 40 km across. Traditionally, seabed investig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high-resolution surveys. This study shows that deep exploration data can also provide useful images of the seafloor.  相似文献   
192.
193.
本文依据大窑湾的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水体中化学要素pH、盐度、透明度、DO、COD、TOC、浊度、悬浮物、NH4-N、NO2-N、NO3-N、PO4-P、SiO3-Si、Cu、Pb、Zn、Cd、As、Hg、Cr、硫化物、六六六、石油等分布规律。诸要素主要是在潮流水动力支配下,形成扩散带。各要素中仅有无机氮和PO4-P两项含量超标,其余要素含量范围都是处于海水正常浓度水平,属于一类海水水质。文章并对各要素进行相关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94.
在流星分析和t-S点聚分析的基础上,在台湾东北部IS断面和东海中部PN断面上选取适当的纵剖面作为分界面,将以面分成东、西两侧,计算了界面两侧的海水交换星。结果表明:1.东海陆架区海水交换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穿插型”和“进退型”。2.参与分界面处海水交换总量的年平均是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黑潮水向陆架区输运量为0.58×106m3/s,陆架水向黑潮刚输运量为0.84×106m3/s;参与交换的总量为1.42×106m3/s.3.相对输运量计算结果表明;黑潮水对陆架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而陆架水对黑潮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   
195.
本文分析了1989年4月(春),7月(夏),10月(秋)和1990年1月(冬)秦山邻近水域表层水中石油降解细菌的丰度和分布规律,同时比较了温度、含油量、营养盐、溶解氧、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其数量变动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测区表层水中石油降解菌数量最高值达1.1×10~5个/dm~3,最低值为400个/dm~3,季节变化波动于97~4.9×10~4个/dm~3之间,菌量变化与水温,含油量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趋势,认为测区高营养盐、高溶解氧状况可能不成为石油降解细菌生长繁殖的限制因子,并指出测区低丰度的石油降解菌数量与该海区低水平的油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6.
根据湍流封闭理论,建立一种适用于正压浅海湍流运动的雷诺应力封闭模型(RSM),以代替目前三维浅海动力学模型中普遍采用的湍粘性系数的传统假设。通过直接建立并模化f—平面上正压海洋的雷诺应力传输方程,分别得到的微分形式和代数形式的RSM方程组。并讨论了进行数值计算所需要的边界条件。利用该模型可以进一步研究浅海潮流、风暴潮流及风海流等浅海流动的三维结构和湍流特性。  相似文献   
197.
本文分析了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生态零点调查四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种数和细胞密度在时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大于秋大于春大于冬,并且与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盐度和径流,而影响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潮汐。  相似文献   
198.
红色无硫细菌处理高浓度鱼品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市生活污水的沉降污泥中分离出三株红色无硫细菌,经鉴定R1为胶质红假单胞菌(Rhodopscudomonas gelatinosa),R2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 palustris)、RS-1为红螺属(Rhodosprillum)的一种。R1与R2均为兼性需氧和兼性光能利用菌,RS-1为专性厌氧光合菌。作者提出了它们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和最适生长条件,最后确定R1、R2是较有利用前途的优势种类。作者利用上述分离的菌株对高浓度的鱼品废水进行了净化处理试验,得出R1对CODcr的去除率约为65%,R2的去除率为74%以上。二者混合使用可提高至87%。作者还发现废水中的非光合性杂生菌有助于提高光合细菌的净化力。  相似文献   
199.
本文将流速分解模型应用于作为超浅海风暴潮的渤海风潮,并讨论了变湍粘性系数的确定。作为一个初步的,但较为成功的数值试验例子,描述了实际风场作用下的渤海风潮,比较了变湍粘性系数模型与常湍粘性系数模型的计算结果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0.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消化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中国对虾消化道和中肠腺的发生进行了研究。完整的中肠管形成于N3期,它是由幼虫腹面的内胚层板向背中线上卷合拢而形成。在Z1期消化道完全贯通。至M1期,胃分化为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中肠前盲囊和中肠后盲囊也在此期出现,同时胃磨的雏形发生,但完整的胃磨形成于P期。另外,中肠腺始于N4-5期中肠前端突出的两对中肠腺盲囊。第一对中肠腺盲囊于M3期退化消失,而第二对中肠腺盲囊则发育为成体的中肠腺。中肠腺小管由4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胚性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泡状细胞)所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