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6篇
  免费   688篇
  国内免费   1134篇
测绘学   480篇
大气科学   659篇
地球物理   1205篇
地质学   1634篇
海洋学   66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78篇
自然地理   24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991.
通过分析互感器比、角差测量方法,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精密90°锁相移相电路的新型智能化互感器校验仪自动化测量方案。  相似文献   
992.
多面函数拟合在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简要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多面函数法研究的概况。针对该方法在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参考性意见,为这一方法在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文末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93.
金川具森林丰富、果类品质好,但农牧资源开发水平低、山区经济落后、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众多。今后应以林果业为主,稳定、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林牧副产品深加工工业等,坚持振兴山区经济的战略开发方向,并要采取相应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94.
推导了直接利用影像外方位元素重建立体模型时上下视差的理论精度公式,利用两组带POS数据的实际航摄影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当顾及影像外方位元素间的相关性时,模型上下视差的理论精度可以正确反映影像外方位元素的真实精度;视外方位元素为独立参数时,所估算的模型上下视差的理论精度非常低,且存在明显系统误差,不能正确评价影像外方位元素的实际精度。因此,为了能在摄影测量中合理使用POS测定的影像外方位元素,在提供影像外方位元素值的同时应给出外方位元素参数间的协方差矩阵。  相似文献   
995.
人工经济林在中国南方种植面积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工经济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周期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大,是重要的流动性碳库.因此,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本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和锥栗(Castanea henryi)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毛竹林5.91~19.18 g.kg-1、柑橘5.70~13.31g.kg-1、锥栗3.84~10.78 g.kg-1,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种林地0~20 cm、20~4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40~60 cm、60~80 cm、80~100 cm各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林地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进行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C/N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全N含量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996.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油气勘探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地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以及储层物性等数据, 研究了惠民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的纵向分布规律.在小于1400m的深度, 砂岩的孔隙主要为压实和胶结之后的原生粒间孔隙; 在埋深超过1400m以后开始出现少量次生孔隙, 在1400~1500m深度范围形成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带; 超过1500m, 大量的次生孔隙出现在1500~2300m和2700~4000m的2个深度段.所收集的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在纵向上的变化关系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 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是次要的.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内, 惠民凹陷烃源岩演化产生大量有机酸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迅速脱水是产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7.
用光学法和发射-接收法研究了水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界面上声波的非镜面反射声场.测量了入射角θi为16°-80°范围内的反射系数R,记录了θi在Rayleigh波临界角θc附近±4°范围内两束反射波的反射角、波束位移△、波形和频谱.实验发现:(1)在θc附近±4°范围内,观察到θi两束反射波A和B,其中波束B沿界面有波束位移△,实验测出△随θi增大而减小,并非在θi=θc时最大.(2)反射角等于θi的波束的频谱很接近于入射波的频谱,反射角等于θc的波束的频谱相对于入射波有频谱的负偏移.(3)波束A的相位与发射换能器直达波的相位一致,波束B的相位与波束A相反  相似文献   
998.
回顾了滑坡监测中测斜仪测斜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对其测斜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滑坡深部监测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有两个重要指标,即表征钻孔变形量大小及方向的顶角和方位角。其中,顶角的测量由倾角传感器实现,可分为摆式及加速度计式2类倾角传感器;方位角的量测有滑轮-导槽定向、电子罗盘和陀螺仪等方式。为清晰阐明现有各类测斜仪测斜技术,基于顶角和方位角测量原理的不同,对测斜仪测斜原理进行归类介绍,并辅以实例加以说明。基于文献及市场调研,对比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及当下国内外较为广泛使用的测斜仪及其发展现状;指明了滑坡监测具有多参数、系统化、自动化程度不断增高之趋势。  相似文献   
999.
Auckland's post-suburban landscape is associated with new mixed-use apartment developments. When located in former industrial sites, these emergent residential and retail spaces constitute new-build gentrification and carry the potential to rupture existing people/place dynamics. This article examines material and socio-cultur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development of an industrial quarry in Three Kings, Auckland. It is argued that the redevelopment constitutes a physical refashioning of a former industrial space located within a traditional working-class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involves a remaking of the material and socio-cultural fabric of the neighbourhood and aligns with new-build gentrifica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000.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Bohemian Massif (Variscan belt of Central Europe), large bodies of felsic granulite preserve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structures develop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exhumation of the orogenic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within the Moldanubian orogenic root. The development of an early steep fabric is associated with east–west-oriented compression and vertical extrusion of the high-grade rocks into higher crustal levels. The high-pressure mineral assemblage Grt-Ky-Kfs-Pl-Qtz-Liq corresponds to metamorphic pressures of ∼18 kbar at ∼850 °C, which are minimum estimates, whereas crystallization of biotite occurred at 13 kbar and ∼790 °C during decompression with slight cooling. The late stages of the granulite exhumat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lateral spreading of associated high-grade rocks over a middle crustal unit at ∼4 kbar and ∼700 °C, as estimated from accompanying cordierite-bearing gneiss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contemporaneously intruded syenite is coherent with late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felsic granulites and surrounding gneisses, and the magma only locally explored the early subvertical fabric of the felsic granulite during emplacement. Consequently, the emplacement age of the syenite provides an independent constraint on the timing of the final stages of exhumation and allows calculation of exhumation and cooling rates, which for this part of the Variscan orogenic root are 2.9–3.5 mm yr−1 and 7–9.4 °C Myr−1, respectively. The final part of the temperature evolution shows very rapid cooling,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juxtaposition of hot high-grade rocks with a cold upper-crustal l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