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1030篇
  国内免费   1683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2300篇
地球物理   492篇
地质学   1349篇
海洋学   770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科氏力对河口分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闽江口等几个分汊河口为例,分析了科氏力在河口分汊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涨落潮流路分歧主要通过形成涨落潮冲刷槽和中央缓流区浅滩而逐渐使河口产生分汊;水面横比降则以横向环流和横向切滩两种形式,或堆积或冲刷,导致河口分汊。  相似文献   
62.
作者使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在热带 30°S~ 30°N纬带用谐波分析方法分离出超长波之后 ,再采用环流诊断方法 ,发现南海季风区存在地域性环流系统。文中给出冬、夏季风期该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相应的热源分布 ,讨论了该地域性环流系统对南海季风气候及其异常的作用 ,并探讨夏季风爆发北部先于南部的一种可能的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63.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2个阶段,2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均有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以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具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64.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爆管分析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管关阀分析是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目前已建系统的爆管分析功能存在着算法繁琐或功能简单、不具通用性等缺点。本文以高质量的源数据为基础,根据系统和爆管分析的需求建立合理的数据模型,设计了爆管关阀分析算法,该算法克服现有算法的不足,剔除了可关可不关的阀门,得到正确、经济的关阀门方案,并列出了受影响的用户。将此设计方案应用于"新疆石油管理局供水地理信息系统"中,成功地实现了爆管分析,体现出了该算法简洁、高效、准确、通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5.
东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体在冻结状态具有极高的压缩模量, 具有弹性体的工程地质特征。但是在冻土地温升高过程中, 这种特征急剧衰减, 产生蠕变和流变, 建筑物地基强度降低, 导致建筑物基础破坏。同时土体在冻结过程中产生的冻胀作用也将导致建筑物基础的破坏。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为高纬度低海拔多年冻土, 其分布具有明显纬度地带性特点。本文在分析该区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冻土工程地质特点的基础上, 对由于土体的冻胀和融沉导致的建筑物基础的危害进行分类研究, 针对性的提出了用热棒降低土体温度以保证多年冻土稳定及用排水的方法减少水对建筑物地基多年冻土影响的工程病害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6.
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途经兖州市,穿越杨庄、杨村、兴隆庄等煤矿矿区,压覆煤层埋深变化较大。该文采用预测法对各煤矿在不同开采条件下分煤层对管道运营安全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计算表明,煤矿开采埋深越浅,煤层越厚,对管道危害越严重。兴隆庄煤矿3煤层、杨村煤矿煤16t、煤17开采对管道影响强烈,杨庄煤矿煤16t、煤17开采对管道影响中等,兴隆庄煤矿煤16t、煤17开采对管道运营影响小。  相似文献   
67.
赵振宏  王冬  陶正平  李瑛 《地质通报》2008,27(8):1131-1137
地下水流系统和循环模式分析是研究地下水形成机理的基础,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高原在含水系统和众多地下水排泄区的控制下,形成了多个不同规模、不同循环深度、相互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PACKER系统分层试验测定的不同深度水头的数据证明,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区域性水流系统一般包含浅循环、中间循环和深循环3个循环系统。浅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在200m以内,深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大于400m。  相似文献   
68.
大理州2005年初夏出现了严重干旱气象事件.从500pHa高空环流特征、500pHa距平场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及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距平场、OLR距平场对这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初夏(4月1日~6月10日)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明显偏高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高空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高持续偏强偏西、冷空气活动偏北是导致干旱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南部4月OLR场呈明显正距平,抑制低值系统的发展和东北移影响云南,是影响2005年大理初夏干旱重要原因;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特征与大理州初夏干旱有一定的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Fluid inclusions and clay mineralogy of the Permo-Triassic rocks from the Espina and Espadà Ranges (SE Iberian Chain, Spa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establish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ydrothermal fluid circulation during the Alpine Orogeny.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filled tension gashes in Permo-Triassic sandstones reveal maximum temperatures around 230 °C and very constant salinities of 8.5% wt. eq. NaCl. Secondary fluid inclusions found in quartz from the Santonian Ba–Cu–Hg deposits show similar compositional and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enoting an Alpine recrystallization.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of Permo-Triassic mudrocks is characterized by pyrophyillite, indicating low-grad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al data suggest that the crystallization of quartz in tension gashes,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morphism are contemporaneous and related to fluid circulation during the Alpine compression. Fluid flow took place along the Hercynian fault system that was reactivated during the Mesozoic rift stage and inverted during the Alpine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70.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late Pleistocene paleoclimate based on 72 rodent assemblages of five sequences from France, Germany and Bulgaria, cove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glacial cycle. They show a pattern of sever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with reduce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coldest periods. A tent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sotopic and palynological records and the paleotemperature changes is shown. These changes are consistent with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response to an expanding-retracting Fennoscandian ice-sheet. The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ment-weakening of the Scandinavian-Polar anticyclone and its associated dry winds, the south-north shifting of the North Atlantic Polar Front, and the varying supply of moist air from the Atlantic. Qualitative pal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shows broadleaved-deciduous forests in France and Bulgaria during most of the studied period. Taiga and tundra appeared in eastern France during the lower Würm. The German sequence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coniferous forests. These results are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other paleobiological records (mammalian, avian and insect faunas, isotopic record in dental tissue, palynology). The main discrepancies with the paleoclimate inferred from the palynological record are found during the coldest periods and are probably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egetation,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CO2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