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95篇
地球物理   316篇
地质学   825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Global mapping of upper mantle reflectors from long-period SS precurs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ng-period precursors to SS resulting from underside reflections off upper mantle discontinuities ( SdS where d is the discontinuity depth) can be used to map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depth of these reflectors. We analyse 5,884 long-period seismograms from the Glob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1976-1987, shallow sources, transverse component) in order to identify SdS arrivals. Corrections for velocity dispersion, topography and crustal thickness at the SS bounce point, and lateral variation in mantle velocity are critical for obtaining accurate estimates of discontinuity depths. The 410 and 660 km discontinuities are observed at average depths of 413 and 653 km, and exhibit large-scale coherent patterns of topography with depth variations up to 40 km. These patterns are roughly correlated with recent tomographic models, with fast anomalie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associated with highs in the 410 km discontinuity and lows in the 660 km discontinuity, a result consistent with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Clapeyron slopes for the appropriate phase changes. The best resolved feature in these maps is a trough in the 660 km discontinuity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which appears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ubduction zones in this region. Amplitude variations in SdS arrivals are not correlated with discontinuity depths and probably result from focusing and defocusing effects along the ray paths. The SdS arrivals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regional reflectors in the upper mantle above 400 km. However, only the strongest of these features are above probable noise levels due to sampling inadequacies.  相似文献   
963.
由于碰撞造山带具有的地壳结构的复杂性,必须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其热结构。本文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例,根据地震波速与生热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碰撞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特征。取得了地壳中的生热率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岩石圈热状态与构造发展历史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东南沿海地区碰撞造山带的构造热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64.
中国东南地洼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效应和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国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91-198,T001
本文是在作者提出的“上陆壳层状重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东南地洼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效应和机制,其内容涉及到复式岩体的形成、花岗岩活动带的“迁移”、花岗岩化学成份的定向演化和成矿元素的演化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现象均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逻辑结果,分别反映了这一过程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965.
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巨厚地壳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在青藏高原地区所进行的地壳与上地幔的爆炸地震探测资料;雅鲁藏布江以南和以北两条近东西向纵剖面(长约1000km左右),近南北向纵剖面(长约1200km左右),通过计算与分析,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速度分布的综合立体剖面图,发现地壳中存在著两个低速层,雅鲁藏布江是一条近于陡立的略向南倾的深大断裂带。地壳结构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是不均匀的,最后探讨了大陆板块碰撞与巨厚地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66.
本文对发现于锡铁山铅锌矿床中的磁性小球的化学成分、粒度、硬度、形貌、吸收系数、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磁性小球与前人所报道的其他地区的宇宙尘类似。根据它们的化学成分特征(表2、3、4、5)、方铁矿和磁铁矿构成的外壳和α-Fe内核,初步确定其为下古生代宇宙尘。  相似文献   
967.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968.
山西裂谷系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山西裂谷系近年来通过重力、工程爆破及测震、大地电磁测深、航磁资料反演、深地震测深等研究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结果与进展。文中还提出了在本区继续开展地壳与上地幔细结构研究的任务与设想。  相似文献   
969.
拉脊山早古生代火山岩盆地开合演化岩石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包括对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分析和计算,确定了拉脊山早古生代火山岩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开合阶段,并以慢速开裂和快速闭合为特征,最大开裂规模为200km,认为拉脊山早古生代只发育为小洋盆。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