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1篇 |
免费 | 793篇 |
国内免费 | 4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2篇 |
大气科学 | 45篇 |
地球物理 | 646篇 |
地质学 | 2211篇 |
海洋学 | 299篇 |
天文学 | 130篇 |
综合类 | 89篇 |
自然地理 | 4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147篇 |
2013年 | 236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73篇 |
2005年 | 169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Eduardo E. Alonso Sarah M. Springman Charles W. W. Ng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08,26(6):817-826
Two large-scale “in situ”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s and their instrumentation are described. The first test (FEBEX Experiment)
involves the hydration of a compacted bentonite barrier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an inner source of heat and an outer
water flow from the confining saturated granite rock. In the second case, the progressive de-saturation of Opalinus clay induced
by maintained ventilation of an unlined tunnel is analyzed. The paper shows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ensors (capacitive
cells, psychrometers, TDR’s) and a comparison of fill behaviour with modelling results. The long term performance of some
instruments could also be evaluated 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FEBEX test. Capacitive sensors provide relative humidity data
during long transient periods characterised by very large variations of suction within the bentonite. 相似文献
82.
A.R.Mermut 《山地科学学报》2009,6(2):107-112
The book "micropedolog" by Kubieana an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has induced many people to practice soil micromorphology. Quantification of the soil fabric and its components was a major challenge. The use of the image analyses in soil science was a breakthrough. Attempts to make soil thin sections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oth century. Microscopic techniques and recently 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use of computer assisted imaging techniques enabled the in vitro study of soils in three dimensional levels. It is now possible to store and process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Micro- morphological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are applied in paleopedological, ec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xamine soil micromorphological imaging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83.
新疆构造运动期序及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新疆地域辽阔,地质构造运动复杂,特征各异。前人曾对新疆构造运动的划分及命名做了大量工作,但多有不一致,有些构造运动的划分或命名依据不足,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现根据实际资料,对新疆地质构造运动重新归纳和认识,提出新疆境内构造运动可划分为11期32幕(次),其中前寒武纪6期、古生代2期17幕(次),中新生代3期9幕(次) 相似文献
84.
根据地层分层数据和古热流分析,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的5口代表性钻井进行了埋藏史、热史的模拟与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热演化成熟过程,初步划分了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和生烃期次。研究结果认为:玉北地区寒武系-泥盆系沉积时期,具有多次沉积埋藏和隆升剥蚀的交替;泥盆系沉积之后,石炭-二叠系呈现沉积埋藏的特征;中生代在玉北地区东部少量沉积三叠系,随后被剥蚀,而在中西部发生沉积间断;进入新生代,地层持续沉积,且沉积速率呈现增大趋势。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成熟度演化相对连续,奥陶纪时进入生烃门限,成熟时期较早;志留-泥盆纪,受海西早期运动的影响,发生隆升剥蚀作用,烃源岩演化变缓;石炭-二叠纪受控于区域上持续稳定的地层沉积与广泛发育的火山活动,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进入中高成熟阶段;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远程效应,新生代研究区持续沉降,形成巨厚沉积,烃源岩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为天然气生成阶段 相似文献
85.
日照近海金乌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金乌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学测定,初步研究了山东日照岚山头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Hoyle,1885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胴长与体重组成、生长参数相关关系等),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胴长(ML)与体重(TW)之间的关系为:TW幼体=6.0×10-4ML2.762 6,TW♀=6.0×10-4ML2.767 1,TW♂=12.0×10-4ML2.585 6;金乌贼为异速生长型,其生长迅速、个体生长差异较大;5~6月为金乌贼繁殖季节,成体交配产卵后死亡,属1年生头足类。 相似文献
86.
87.
拉萨地区晚第四纪地壳的抬升与拉萨河的向南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数字高程模型、遥感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 拉萨地区在近南北向挤压的作用下, 与NWW向的主构造格架断裂走向相一致, 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和沟谷沿南北方向相间分布。自分水岭附近的山顶剥蚀面至盆地, 坡度由平缓、较陡、平缓逐渐过渡, 反映了山顶剥蚀区、强剥蚀区、堆积区的依次变化, 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构造、气候控制的地貌剥蚀、堆积过程。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 拉萨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整体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掀斜, 造成北侧剥蚀较强, 下游河流得以携带更多的泥沙物质, 北侧冲、洪积扇汇入拉萨河的物质较南侧多, 加之地壳自北向南的掀斜, 使得拉萨河拉萨段向南迁移, 堆龙曲河口冲积扇也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88.
89.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奥陶系-侏罗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奥陶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泥岩的稀土元素丰度。不同时代泥岩都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含量均一和具有Eu负异常特征;但它们∑LREE/∑HREE、LaN/YbN、(La/Yb)UCC、Eu/Eu和Ce/Ce等参数则显示这些泥岩形成时的物源和环境有差别。奥陶纪时,研究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物源为成熟度高的大陆上地壳;二叠纪到三叠纪构造-火山活动强烈,部分沉积物来自火山岩的风化;侏罗纪塔北隆起区则进入稳定构造沉降阶段。这一差别对认识塔里木盆地及周边造山带形成演化研究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0.
黄河口凹陷流体包裹体成藏年代和充注期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包裹体技术已被证实在含油气盆地的成藏年代和运移期次的研究中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关于包裹体在成藏期次方面的研究已有许多,但系统介绍包裹体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则少见。为推动该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本文从样品制备、分析仪器、流体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与充注期次的方法,以及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油气勘查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确定了该凹陷普遍发育较低成熟液态烃包裹体、成熟气液态烃包裹体、较高成熟气液态烃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3类包裹体,确定了黄河口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充注至少有3期:第1期、第2期油气于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开始注入储层(10~5Ma),第3期较高成熟油及伴生气于第四纪开始注入储层(小于3Ma);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还确定了位于黄河口凹陷与渤中凹陷交界的BZ25构造第1期油气来源于渤中凹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