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3篇 |
免费 | 662篇 |
国内免费 | 3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38篇 |
地球物理 | 523篇 |
地质学 | 1789篇 |
海洋学 | 233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71篇 |
自然地理 | 3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135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有:“周昭王十九年,天大噎,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与阴天发生的日全食现象十分相似。事件发生在昭王末年南征荆楚的过程中,地点应当在从周都到洞庭湖以南之间的某处。由前人的研究可知昭王十九年应在公元前1010。940年之间。在充分讨论了天文计算的不确定性后得到这一地区可见的9次大食分日食,其中公元前1009和976年的两次日食可能在洞庭湖以南造成日全食,其他地点也都有相当大的食分。在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到的西周年表作微小调整后,昭王十九年天大睦可以认定为公元前976年5月31日日全食。这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出的昭王前后年代是一个独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2.
Given the difficulty of separating the three Picea species—P. glauca, P. mariana, and P. rubens (white, black, and red spruce)—in the pollen recor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unique histories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following deglaciation. Here we report the first use of a 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 (CART) to distinguish pollen grains of these species. It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fossil pollen from eight sites in Maine and one in Massachusetts. We focused on the late glacial/early Holocene (14,000 to 8000 cal yr B.P.) and the late Holocene (1400 cal yr B.P. to present)—the two key periods since deglaciation when Picea has been abundant in the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a shift from a Picea forest of P. glauca and P. mariana in the late glacial to a forest of P. rubens and P. mariana in the late Holocene. The small number of P. rubens grains identified from the late glacial/early Holocene samples (<5%) suggests that that species was either absent or rare at most of the sites.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species do not reveal any geographic or temporal trend during late glacial time, but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y were distributed in local patches on the landscap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recent population expansion of Picea (1000 to 500 cal yr B.P.) was likely the first time since deglaciation that P. rubens was abundant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03.
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 Be和26 Al对西昆仑和可可西里北部地表基岩的剥蚀速率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西昆仑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2m/Ma, 可可西里北部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5m/Ma。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这两种手段所得到的平均剥蚀速率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几个至数十百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而后者得到的是十几至几十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比较通过这两种手段得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平均剥蚀速率可以发现其平均剥蚀速率从20Ma以来的100m/Ma以上减少到了最近几十万年以来的10m/Ma,我们认为这一剥蚀速率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青藏高原从中新世到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的减弱,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隆升应该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晚期之前,而不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 相似文献
104.
105.
根据地层分层数据和古热流分析,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的5口代表性钻井进行了埋藏史、热史的模拟与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热演化成熟过程,初步划分了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和生烃期次。研究结果认为:玉北地区寒武系-泥盆系沉积时期,具有多次沉积埋藏和隆升剥蚀的交替;泥盆系沉积之后,石炭-二叠系呈现沉积埋藏的特征;中生代在玉北地区东部少量沉积三叠系,随后被剥蚀,而在中西部发生沉积间断;进入新生代,地层持续沉积,且沉积速率呈现增大趋势。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成熟度演化相对连续,奥陶纪时进入生烃门限,成熟时期较早;志留-泥盆纪,受海西早期运动的影响,发生隆升剥蚀作用,烃源岩演化变缓;石炭-二叠纪受控于区域上持续稳定的地层沉积与广泛发育的火山活动,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进入中高成熟阶段;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远程效应,新生代研究区持续沉降,形成巨厚沉积,烃源岩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为天然气生成阶段 相似文献
106.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十分发育,且与油气运聚关系非常密切:二叠系、三叠系底不整合面是该区侏罗纪末成藏的主控因素,侏罗系底不整合面是深部油气进入该系的有利通道,而白垩系底不整合面又是油气顺利从侏罗系进入白垩系的必要条件。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有褶皱、断褶、超覆、削截、平行5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不整合面对研究区油气运聚作用也有着差异,其中断褶不整合面对油气的垂向运移与聚集作用最大,是研究区最为典型的油气成藏方式。不整合面的分布具有差异性、继承性、迁移性,三性对油气的演化和分配有着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7.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枞根本上转为红色。 相似文献
108.
WILLIAM A. KOELSCH 《Geographical review》2004,94(4):502-518
ABSTRACT. Strabo of Amasia (ca. 64 B.c.‐ca. A.D. 23) wrot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of the world known to the Greeks and Romans. Interest in Strabo and his Geography, which survives nearly intact in seventeen books, has fluctuated over the centuries among both classicists and historians of geography. After so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 Strabo and his reception,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contribution of two significant recent English‐language treatments, as well as Strabo's Geography itself, and suggests ways in which the Strabonic model may have renewed relevance to the geographer's task of interpreting the oikoumen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理路分析——兼论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历程的考察表明其具有一定阶段性--从科学史研究到思想史研究:①20世纪40-80年代主要是科学史研究,建构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经历了梳理知识体系、建构学科体系和彻底重构学科体系三个阶段;②80年代后的思想史研究阶段是对科学史研究的深化,一方面建构了地理学科学方面的思想体系和“元问题”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给予了重新建构和评估。由此同时尝试回答中国地理学传统的流变,大致历程是:①公元前具有关注人文世界和注重考察、研究自然的传统;②公元前后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以关注人文世界为主,考察和研究自然的传统有所弱化;③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地理学传统与欧美地理学传统有深厚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有地理学,其传统与欧美地理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十三塔里木盆地东河塘海相砂岩油田勘探与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河塘油田位于新疆库车县,构造上隶属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台凸起东河塘断裂构造带,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高产高丰度海相砂岩油田,它的发现是中国海相砂岩油气勘探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油田发现于1990年7月,至1994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23.13×104t,天然气地质储量15.5×108m3,至2009年底累计产原油825.75×104t。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是东河塘油田的主体,其储层东河砂岩段是一套滨岸相砂体,具有厚度巨大、埋深大、储集性能好的特点;其油藏类型为块状底水背斜油藏,产能高,储量丰度高。论述了东河塘油田勘探与发现的历程,剖析了取得勘探成功的实践认识与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