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56篇 |
免费 | 827篇 |
国内免费 | 12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4篇 |
大气科学 | 315篇 |
地球物理 | 1866篇 |
地质学 | 2821篇 |
海洋学 | 208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228篇 |
自然地理 | 3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58篇 |
2021年 | 201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230篇 |
2018年 | 193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226篇 |
2015年 | 282篇 |
2014年 | 287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314篇 |
2011年 | 293篇 |
2010年 | 283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285篇 |
2007年 | 314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255篇 |
2004年 | 280篇 |
2003年 | 213篇 |
2002年 | 180篇 |
2001年 | 144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41.
探地雷达应用于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应用探地雷达技术进行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选址、渗漏检测以及封场后覆盖层厚度测定等研究的构想,并探讨了探地雷达技术的可行性和技术优势。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查认为,应用探地雷达技术进行填埋场选址、渗漏检测以及封场后覆盖层厚度测定等研究工作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2.
利用美国ASD公司的FieldSpec Pro FR地面波谱仪,选择5°视场角探头和135cm探头距测试地物高度,开展0°、5°、10°、15°、20°等五种不同地形坡度明、暗地物自然定标场地面波谱测试。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地形坡度具代表性、能真实反映被测试目标平均自然性的各波谱测试点波谱曲线特征,得出0°、5°地形坡度获取的波谱曲线连续、平滑,信噪比高,没有混入大气水气吸收、仪器噪声等因素导致的剧烈波动、跳跃现象或尖锐锯齿状噪声,波谱特征明显,吸收峰最小值位置清晰可辨,各波谱测试点波谱曲线变化幅度小,整体反射率值变化小,Fe~(2+)、Fe~(3+)、Al-OH、Mg-OH、CO_3~(2-)等分子基团与离子波谱的诊断性波谱特征位置清晰可辨。因此0°和5°坡度地形条件获取的地面同步自然场光谱定标波谱曲线,可以满足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光谱重建和空、地回归分析等所需的地面波谱数据要求。 相似文献
143.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地温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青海大通县日光温室内外地温、气温资料和大通县气象站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气类型下日光温室地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日光温室内日地温呈正弦曲线变化,晴天变化幅度最明显,阴天最小,地温变幅为地表〉5 cm〉10 cm〉15cm〉20 cm;室内地表、10 cm和20 cm平均地温月变化呈波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2月;随着深度增加,平均地温年较差逐渐减小;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深度地温平均日较差分别为9.6、8.3、6.1℃;地温日垂直变化仅在14时随着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晴天室内最高温度外,其余温度要素与地温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的日光温室内10 cm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和地表最低温度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服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4.
泛北极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合作示范区域,已有的重大线性工程及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均面临着与多年冻土相关的冻融灾害及工程病害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泛北极多年冻土主要呈现地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加趋势,且低温多年冻土地温升高更加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平均地温(MAGT)升温最高可达3℃;自北向... 相似文献
145.
Introduction Estimation of an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for strong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has been an interesting research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seismology and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seismic zoning, seismic hazard evaluation of major constructions, etc. At present, the generally used parameters include peak acceleration, peak velocity and e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Such parameters mentioned above are essentially independent of the duration…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earthquake occurs when a train is running over a bridge in earthquake‐prone regions is much higher than before, for high‐speed railway lines are rapidly developed to connect major cities worldwide. This paper presents a finite element method‐based framework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coupled bridge–train systems under non‐uniform seismic ground motion, in which rail–wheel interactions and possible separations between wheels and rail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motion of the coupled bridge–train system are established in an absolute coordinate system.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seismic responses into pseudo‐static and inertia‐dynamic components,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of the coupled system are formed in terms of displacement seismic ground motions. The 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bridge structure to make the problem manageable while the Newmark‐β method with an iterative computation scheme is used to find the best solution for the problem concerned. Eight high‐speed trains running over a multi‐span steel truss‐arch bridge subject to earthquakes are taken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from 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affects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bridge–train system. The ignorance of pseudo‐static component when using acceleration seismic ground motions as input may underestimat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bridge–train system. The probability of separation between wheels and rails becomes higher with increasing train speed.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9.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 周边地区普遍有感, 并导致多条高铁线路临时停运. 本文利用这次地震获取的大量烈度计加速度记录, 基于正在进行系统研发的机器学习地震预警方法模块, 对地震预警震级估计与现地阈值报警进行了回溯验证. 结果表明: 在地震发生后3.1 s, 震级估计为6.5级, 且震级估计误差不受信噪比和震中距变化的影响, 随着首台触发后时间的增加, 震级估计逐渐接近实际震级. 对于现地地震动速度峰值PGV(Peak Ground Velocity)预测, 各个台站在P波到达后3 s时, 预测PGV与观测PGV呈现1:1线性关系, 随着P波到达后时间窗的增加, 预测PGV逐步接近观测PGV, 且PGV预测误差不受信噪比和震中距变化的影响. 现地台站仪器烈度阈值设置为Ⅵ度时, 报警成功、误报、漏报的百分比分别为99.53%、0%、0.47%, 平均预警时间为19.62 s, 且地震烈度Ⅵ度区内没有发生误报和漏报; 现地台站仪器烈度阈值设置为Ⅶ度时, 报警成功、误报、漏报的百分比分别为99.77%、0%、0.23%, 平均预警时间为9.69 s, 且地震烈度Ⅶ度区内没有发生误报和漏报. 此次回溯验证结果表明: 机器学习方法在这次地震中可以得到鲁棒的震级估计和现地阈值报警结果, 并为该方法的在线测试以及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升级提供可行性依据; 其次, 在这次地震事件中, 烈度计可为预警提供额外的作用, 这也为烈度计在未来地震预警的研究和应用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