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05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阿尔金山东段恰什坎萨依沟的地层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出露于阿尔金山北坡的这套厚度巨大、基本不变质的海相沉积地层,岩性以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在恰什坎萨依沟的实测剖面中发现该套地层不整合于一套中深变质的长城系之上,不整合以上的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海绵骨针等化石,放射虫化石经鉴定,年代为奥陶纪中晚期,根据以上新发现对本地区的该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  相似文献   
32.
华北奥陶系两个不整合面的成因与相关区域性储层预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刘波  王英华 《沉积学报》1997,15(1):25-30
发育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顶部(UF1)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或峰峰组顶部(UF2)的两个不整合面是控制华北早古生代与古岩溶有关的区域性储层形成及展布的关键性面。UF1F2原被认为分别代表了短期或长期的基底构造隆升,但是,基于新的证据,我们认为二者受控于不同成因机制,因而与之相关的储层预侧也应有所不同。UF原被解释为是板块南部基底上翘的结果,但层序地层分析却支持其海平面变动成因解释。海面下降会通过切蚀水平岩层产生一个倾向盆地的卡斯特侵蚀斜面。UF1从西北仅蚀亮甲山组到东南下切至下寒武统顶部。因此,与之相关的储层亦从西北至东南发育于相应层位内。在空间上,有利区域性储层主要分布于强烈混合带白去化并有随后轻度淡水淋滤的华北地区中心地带。UF2由全球性构造事件形成。这一构造运动导致板块内部下弯及相应的边缘上凸,在下凹的华北中心地带保存了较新的地层(峰峰组),而在凸起区这些新地层却被天水侵蚀殆尽。与UF2有关的潜在区域性储层趋于分布在边缘抬升区,特别是峰峰组分布的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33.
造山带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不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影响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因素错综复杂,既可以单一作用,也可以相互作用;既可以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也可以受局部因素的控制,因此,全球海平面与区域海平面相对变化既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尤其在造山带地区可以不一致,甚至相反。只有找出这种控制主导因素,才可以把局部地质场放到全球统一场中去。  相似文献   
34.
根据测井、录井资料,对陆西地区所有井的侏罗系西山窑组顶界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组合做了统计,并从中总结出7种具有代表性的不整合结构,对组成不整合结构的底砾岩、水解带、淋滤带的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孔渗特征做了系统的分析.通过研究7种不整合结构与油气的运聚关系认为,第Ⅰ种和第Ⅴ种不整合结构最易聚集成藏,第Ⅱ和Ⅲ种不整合结构较易聚集成藏,第Ⅳ种不整合结构也可以聚集成藏,第Ⅵ种和第Ⅶ种不整合结构不易成藏.最后指出,石南油田和石西油田之间未勘探区块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35.
基于"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项目, 总结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研究表明,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史, 以侏罗纪末幕运动为标志划分为前后2个大阶段, 发育2种巨型扭动构造型式, 即华夏系和新华夏系, 其间存在广泛的构造不整合; 显示二元结构, 即新华夏系形变构造层与华夏系形变构造层的叠置, 是本区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6.
对塔中低凸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不整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化学特征对不整合具有很好的响应。在遭受强烈抬升和剥蚀、之间形成不整合的奥陶系和志留系,以及紧靠不整合面附近的石炭系CⅢ油组,其地层水具有矿化度、Cl-含量、K Na 含量和r(Cl-Na)/rMg值相对较小,而HCO3-含量、rNa/rCl值和rSO42-×100/rCl值相对较大的特点,反映出地质历史时期大气降水的影响。在志留系与石炭系之间以及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地层水的矿化度、r(Cl-Na)/rMg值和B3 含量变小,而rNa/rCl值和rSO24-×100/rCl值变大,具有典型的遭受大气淋滤的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7.
在西藏措勤打加错地区新发现上三叠统江让组,其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不等厚层状石英质砾岩、深灰色薄层状—块状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砂粉砂质微晶灰岩、含石英砾质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夹钙质细砂岩,产珊瑚Distichophyllia sp.,Volzeia sp.,Montlivaltia sp.,M.cf.xainzaensis、海绵:Hartmanina sp.和双壳类Xenocardita?sp.,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与下二叠统昂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江让组在该地区的发现,完善了冈底斯西部三叠纪的地层系统,为研究印支运动对冈底斯西部的影响和古特提斯洋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不整合运移通道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长海  查明 《地质学报》2008,82(8):1113-1120
在对不整合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通道类型:宏观上,存在由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两种高效运载层组合成的双运移通道型和单运移通道型两种通道类型;微观上,底砾岩连通孔隙、半风化岩石构造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及溶蚀孔洞系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对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物性分析,认为半风化岩石“孔洞缝”系统较底砾岩连通孔隙有更高的输导油气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运移通道类型具有不同的输导油气特征。在地史时期,构造裂缝系统和溶蚀孔洞系统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对于软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开始应是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共同构成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当上覆沉积载荷达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是底砾岩连通孔隙起输导油气通道作用;对于脆硬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39.
议京西大台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邵济安  张履桥 《岩石学报》2004,20(3):647-654
作者研究了京西大台地区的燕山运动,初步研究表明:这里不存在强烈的挤压变形迹象和显著的角度不整合.缺乏磨拉石建造。龙门组是厚度有限的河流相沉积,九龙山组是具有弱火山活动的湖相一滨湖相沉积。在隆起带和沉降带之间侏罗系地层显著的厚度变化率、大安山一斋堂滑覆构造及其派生的髫髻山断陷盆和大量高角度滑动面理,都显示了伸展构造背景下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髫髻山组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的一套火山岩显示了上述运动的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40.
论全吉运动     
阿延寿 《西北地质》2003,36(4):30-34
全吉运动发生于柴北缘地区的全吉山一带,除角度不整合的自然现象外,接触面上下岩层之岩性载然不同、变质程度迥异,同位素测试值显示,是一次强烈的区域动力变质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