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5篇 |
免费 | 702篇 |
国内免费 | 17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1652篇 |
地球物理 | 447篇 |
地质学 | 1933篇 |
海洋学 | 763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125篇 |
自然地理 | 5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84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215篇 |
2018年 | 154篇 |
2017年 | 176篇 |
2016年 | 193篇 |
2015年 | 190篇 |
2014年 | 217篇 |
2013年 | 349篇 |
2012年 | 259篇 |
2011年 | 244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227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55篇 |
2006年 | 249篇 |
2005年 | 201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71篇 |
2001年 | 158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渝东武隆上寒武统地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溶洞、裂缝。成岩作用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区成岩作用,依据其对孔缝的影响,以及本组地层特征可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后者包括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利用挪威卑尔根的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气候态数值积分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APO)的年际变化对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当夏季APO异常偏强(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西)偏北(南),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南),西北太平洋低层大气异常辐合(辐散),高层大气异常辐散(辐合),对流活动加强(减弱)。这种环流背景条件有(不)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因而偏多(少)。 相似文献
113.
应用修订的康拉德公式计算美国中东部温带地区日均温稳定≥10℃积温,并同我国相应纬度地区作了对比。这一对比揭示出我国东部温带并非世界同纬度地带夏半年热量资源最丰富。 相似文献
114.
基于IBTrACS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在统计分析历史热带气旋的发生年频次、发生位置、路径移动及强度变化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轨迹合成模型。模型包括生成模型、移动模型、消亡模型及强度模型4个部分,并从地理轨迹密度、年登陆率、登陆风速分布三个方面,对模拟的气旋路径与历史气旋路径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构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全路径统计模拟模型稳健可靠,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区热带气旋的定量精细化的风险评估,能提高气旋风险灾害评估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5.
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内部联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球海温海冰GISST2.3b资料以及英国CRU提供的南方涛动指数,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气系统内部联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气年际变化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迁;最近50a中,西太平洋地区海温变化与南方涛动的联系存在更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在IWP与ISO相关关系微弱时,在西太平洋赤道北侧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海温较暖(冷)时存在反气旋(气旋)环流。这样的高海温-反气旋系统与ENSO时期典型的低海温-反气旋的系统相反,其动力学作用将不利于维持ENSO与西太平洋海温变化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6.
基于ECMWF的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数据和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广东惠东高潭1979年、2013年和2018年的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造成高潭极端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有台风本体环流、登陆后的台风残余环流、季风低压外围环流等,其中2018年季风低压影响过程降水量最大;不同过程对流层低层强迫暖湿气流辐合抬升方式不同,分别为冷暖气流相互作用、西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地交汇、季风涌、边界层急流等;各过程中伴随的低空西南气流和偏南气流的风速大小差异明显,2013年台风残余环流影响时低空西南(偏南)风风速最大。相同点有:影响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并长时间维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西南(偏南)季风、边界层急流或西南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低空暖湿气流的输送使得暴雨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长时间维持,利于持续性强降水的发展。研究结论可为今后高潭及其附近地区极端强降水的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7.
The possible changes of tropical cyclone(TC) track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basin-wide intensity of TC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are examined based on the projected large-scale environments derived from a selection of 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models. Specific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MIP5 climate models in simulating the large-scale environment for TC development over the WNP. A downscaling system including individual models for simulating the TC track and intensity is used to select the CMIP5 models and to simulate the TC activity in the future.The assessment of the future track and intensity changes of TCs is based on the projected large-scale environment in the21 st century from a selection of nine CMIP5 climate models under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RCP4.5)scenario. Due to changes in mean steering flows, the influence of TC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is projected to decrease,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TCs taking a northwestward track. Changes in prevailing trac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basin-wide intensity change show considerable inter-model variability. The influences of changes in prevailing track make a marked contribution to TC intensity change in some models, tending to counteract the effect of SST warming.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imulated large-scale environment when assessing the future changes in regional TC activity based on climate models. In addition, the change in prevailing track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ssessing future TC intensity change. 相似文献
118.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s (TC)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 2004 and analyzed their causatio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the annual frequency of TC in 2004 was slightly higher, tropical cyclones in 2004 had a longer life span and occurred in a concentrated period, the source of TC were situated eastward; in all tracks of TC, the recurvature tracks took up larger proportion, the landfall regions of TC were located northward, which concentrated from East China to Japan. The primary causes were revealed as follows. Firstly, the intensity and area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stronger and larger than usual respectively, and its ridge was frequently in the form of cells and stretched northwestward. Secondly,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was reinforced and the convergence zone moved more eastward than average. Thirdly, the meridionality of the westerlies was larger than average and the cell-shaped ridge formed a saddle region, which is in favor of TC northward motion and recurature. 相似文献
119.
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主客观预报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目前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使用的各种主客观预报产品资料,对200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路径实时业务预报中的主客观预报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在整体上主观预报要优于客观模式的结果,但客观模式的预报能力已接近主观预报,有时甚至还好于主观预报,特别是48小时以上时效的客观模式较主观预报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客观模式中,全球模式优于台风模式;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式产品的使用对提高热带气旋路径业务预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0.
热带气旋登陆维持和迅速消亡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采用动态合成方法, 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LTC)和迅速衰亡热带气旋(STC)的涡度、动能、热量和水汽的收支平衡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LTC在陆上长久维持过程中, 其低层正涡度衰减缓慢并保持一定强度.STC登陆后正涡度减弱较快.(2)热带气旋登陆后涡度的收支主要取决于水平散度项、平流项和剩余项.散度项使LTC低层正涡度增加, 高层减少, 平流项和剩余项则使其低层涡度减弱, 高层涡度增加.总体而言, LTC自高层获得正涡度的补充, STC则没有获得环境正涡度.(3)低层, 摩擦耗散使LTC动能减少, 但动能通量辐合可补充部分动能而减缓衰减.中高层, LTC登陆后36~60 h动能收大于支, 动能的增加一部分来自于斜压动能制造, 一部分来自于次网格尺度.STC有类似的动能耗散, 却无动能补充.(4)LTC登陆后保持一定强度, 并从外界获得热量和水汽补充来支持积云对流发展, 而积云对流对LTC的维持具有正反馈作用.STC登陆后没有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