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6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1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22篇 |
地球物理 | 143篇 |
地质学 | 618篇 |
海洋学 | 51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35篇 |
自然地理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Syntectonic plutons emplaced in shallow crust often contain intermediate-to low-temperature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but
lack a high-temperature, subsolidus deformation fabric, although the relict magmatic fabric is preserved. The Proterozoic
Vellaturu granite emplaced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ern Nallamalai fold belt, south India during the late phase of
regional deformation has a common occurrence of intermediate-to low-temperature deformation fabric, superimposed over magmatic
fabric with an internally complex pattern. But high-T subsolidus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fabric are absent in this
pluton. The main crystal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luid enhanced reaction softening was concentrated along the margin of the
granite body. Resulting granite mylonites show Y-maximum c-axis fabric in completely recrystallized quartz ribbond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of perthites, and myrmekite indicative
of fabric development under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 500–400°C). The weakly-deformed interior shows myrmekite, feldspar
microfracturing and limited bulging recrystallization of quartz. The abundance of prism subgrain boundaries is indicative
of continuing deformation through low-temperature (∼ 300°C). The relative rates of cooling influenced by ad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deformation of the pluton seem to control the overall subsolidus fabric development. The rapid advective heat transfer
from the interior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ubsolidus cooling was followed by slow cooling through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window as a well-developed phyllosilicate rich mylonitic skin around the granite body slowed down conductive heat loss. Low-T
crystal plastic deformation of quartz was effected at a late stage of cooling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hallow crustal granite
body emplaced within the greenschist facies Nallamlai rocks. 相似文献
112.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3.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4.
利用井田勘探和矿井生产的地质资料,对上京井阳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该井田以褶皱为主,尤以翻卷褶曲为特征,并且其复杂的构造格局是在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含煤盆地形成阶段;Ⅰ级褶皱和辗掩断层形成阶段;Ⅱ、Ⅲ级褶皱和一系列正断层形成阶段;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和定型阶段。 相似文献
115.
由于切割式横缝的联接作用,切割式横缝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近似为一个整体结构。当遭遇强震作用时,随着切割式横缝的开裂程度不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抗震安全性也就有所不同。针对切割式横缝的结构特点,在有限元法动力分析中,利用“生死”单元来模拟切割式横缝的联接单元和切割单元,且以整个横缝联接单元弹性模量的不同折减来模拟切割式横缝的不同开裂程度,并应用到金安桥水电站左岸坡坝段群的抗震安全性分析中。分析结果表明:金安桥水电站左岸坡坝段群在设防烈度为IX度的地震作用下,切割式横缝的开裂对左岸坡单个坝段和坝段群的抗震安全性影响不大,且大坝是安全的。这说明了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抵御设防地震。 相似文献
116.
国外新构造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10多年间,新构造学的研究前沿集中在地表过程和地壳过程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和实际观察方面。文中从造山带构造、地表侵蚀过程和气候的相互作用,大陆裂谷带中裂谷段的相互作用,横向水系和夷平面等4个方面介绍了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给予评述。作者认为:在地球动力学模型中包括了地表过程是认识造山带和裂开边缘发育的明显进步;横向水系和夷平面成因的地貌学经典概念依然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7.
松潘-甘孜褶皱带较场弧形构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详细野外露头特征及显微构造特征将较场弧形带由南向北分为三个变形带:弧顶部、弧核部和弧翼部,不同分带具有明显不同的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变形特征由以塑性变形为主过渡为脆性变形为主,变质流体活动喜马拉雅构造期活动强烈,且向北逐渐增强;弧核部以叠瓦状逆冲构造特征分隔弧顶和弧翼部;弧翼部东西两翼变形及变质流体活动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较场弧形带总体体现出多期次南北向挤压—张性应力变形构造特征,叠加北西—北北西向同构造期挤压变质运动,其宏观和微观变形特征与典型走滑成因模式弧形构造特征相异,为其大地构造成因机制的解释提出了新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18.
确定河流横向扩散系数的主要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和河流示踪试验法.以室内模拟试验求横向扩散系数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采用几何相似原理,通过不同流量、流速条件下的室内模拟试验,计算出与河流相应条件下的横向扩散系数,所得结果(0.086 m2/s)与同条件下现场分析计算的结果(0.079~0.088 m2/s)基本一致.模拟试验不仅克服了野外条件下示踪剂投放和测试条件的不便,还能够更好地研究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119.
湖南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球物理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这些特征,显然是划分不同构造单元的准则之一。湖南大地构造分区的焦点,是江南地轴的归属问题,本文根据地震和重磁资料等,论述了它隶属于扬子准地台的合理性。指出省内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应在江南地轴东南缘,其南西段与传统界线一致,北东段有重大改变,应将衡阳盆地和浏阳隆起包容到江南地轴区。最后,本文突出地球物理场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我省Ⅱ、Ⅲ、Ⅳ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120.
2013年初桂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icaps资料和地面观测实况资料,对2013年1月3-5日桂北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是降温快、回温慢,且过程日平均气温低;(2)此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堆积过程完成后,是由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大举南下入侵广西,造成的桂北寒潮天气;(3)中暖下冷的逆温层结维持时间与降雪冻雨时段对应较好,逆温层结被破坏后,桂北的持续雨雪天气也宣告结束,气温开始逐步回升;(4)中低层水汽辐合及较强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也是产生降雪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