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2篇
  免费   1118篇
  国内免费   1218篇
测绘学   408篇
大气科学   338篇
地球物理   501篇
地质学   4350篇
海洋学   101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597篇
自然地理   145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325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试论新疆成矿体系与时空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探讨了成矿体系的内涵,在以往研究成果和编制1∶1 500 000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床成矿系列图的基础上,根据先时间、后空间、再成因的总体思路,完善了新疆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时段成矿体系,初步构建了各时段成矿体系的时空演化模式,总结出5个时段成矿体系的特点是:前寒武纪为基底陆壳的形成与发展各具特色的成矿体系;早古生代板块体制早期发育具中亚成矿域特色的成矿体系;晚古生代板块体制晚期发育具中亚成矿域特色的成矿体系;中生代新疆北部发育板内西域成矿特色的成矿体系和新疆南部发育特提斯成矿域特色的成矿体系;新生代发育板内西域成矿特色的大陆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992.
江错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 位于切里湖蛇绿岩亚带的最东端, 南邻蓬湖西蛇绿岩.江错蛇绿岩岩石组合相对较全, 主要由变质橄榄岩、辉长岩和辉绿岩等组成.江错蛇绿岩辉长岩-辉绿岩与N-MORB相比具有较高的Mg#、低Ti、K、Na和P的特征,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Rb、Ba和亏损高场强元素Th、Hf、Ta、Nb, REE配分图总体显示为平坦型分布模式.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认为江错蛇绿岩是形成于SSZ之上的弧后盆地扩张脊环境.对其进行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得出加权平均年龄为189.8±3.3 Ma(MSWD=0.97), 该结果代表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江错地区特提斯洋的扩张时代, 与中段东巧地区蛇绿岩年龄一致, 但晚于东段洋盆发育时代且早于西段洋盆发育时代, 表明整个班公湖-怒江洋盆发育时代存在东早西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3.
晚二叠世时,湖北赤壁位于扬子台地与北部硅质岩盆地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古地理位置,使该地区发育一套独特的地层 沉积序列.沉积微相、古生物化石和草莓状黄铁矿的综合研究表明,晚二叠世长兴期至早三叠世早期,赤壁剖面沉积环境演化 可分为6个阶段:近氧化的深水台缘硅质岩沉积、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火山活动加剧而含氧量正常的台缘缓坡沉积、 大灭绝后严重缺氧环境的沉积、大灭绝后贫氧环境下的沉积、大灭绝后氧化环境的沉积.由于赤壁剖面处在远离陆地的台缘缓 坡环境,陆源剥蚀的影响可能比较有限,因此火山作用带来的营养物质可能是引起大灭绝后海洋缺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 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 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 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 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 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对我国典型稀有金属花岗岩体研究成果的总结,从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基本特征、研究进展、成岩成矿作用的几个特点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稀有金属花岗岩的特征及其成矿作用进行了综述和介绍。有助于学者了解稀有金属花岗岩成岩成矿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的最新成果,并用于寻找和鉴别稀有金属花岗岩。同时还讨论了稀有金属花岗岩体对生态环境的天然污染和带给居民群体的健康伤害,呼吁社会和公众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996.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地处阿尔泰、准噶尔和东天山等山系和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 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或称北亚造山区)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准噶尔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组成, 相对缺乏构造变形尤其是中小尺度构造变形的研究。初步研究发现东准噶尔分布着大量的中基性暗色岩墙, 它们是后期岩浆侵入到前期构造裂隙中的产物, 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为构造裂隙的研究提供制约。本文结合地质资料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 在琼河坝岛弧带中的和尔赛岩体(早泥盆世)中识别出来了874个暗色岩墙(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片段, 它们的走向以北西西-南东东向为主, 另外还有少数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走向的岩墙。通过岩墙的宏观变形特征可以推测, 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压张性裂隙之中, 北西-南东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左行张剪裂隙之中, 北东-南西走向的岩墙形成于右行压剪裂隙之中。这些裂隙形成时平面最大主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结合岩体和岩墙的时代, 本文认为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期间, 和尔赛岩体由于受到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区域挤压作用而产生相应的裂隙, 可能标志着洋盆结束后碰撞作用的发生, 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暗色岩墙的普遍发育可能是后碰撞岩浆活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997.
福建安海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现代沉积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安海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和对比,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粒径趋势模型和切应力计算公式,探讨了研究区粒度的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分区、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包括6种表层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粉砂为主,沉积物大体呈现自海湾两侧潮滩向潮汐通道变粗的分布趋势.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特征与水动力条件和物质来源密切相关,湾口附近及湾内深槽内,细颗粒的沉积物被再悬浮带走,粗颗粒的含量增大;在湾内潮滩上,悬浮物质因水动力作用逐渐减弱发生分选沉降,形成向岸变细的横向分异.海湾外泥沙随潮流不断地向海湾东侧岸滩运移,海湾周边陆源来沙由湾顶部往湾口方向下泄,两者是导致表层沉积物出现明显的顺时针方向汇聚趋势的原因之一;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趋势、悬浮泥沙的输运、潮滩植被与湾口沙嘴的遮蔽效应共同影响了研究区内浅滩地形的形成和变化.研究区可分为四类沉积环境区,以潮滩和潮汐通道环境为主,不同沉积区内的粒度参数、粒级频率和敏感粒级均有差异,动力条件差异和不同物源的影响程度是现代沉积环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8.
曲希玉  刘珍  高媛  陈修  于强 《沉积学报》2015,33(4):786-794
以大牛地气田含绿泥石胶结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绿泥石包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大牛地气田的绿泥石包壳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厚10~20 μm,由原生粒间孔的边缘向中心晶形渐好,颗粒渐大.据铁质来源绿泥石包壳可分为原地和异地成因,原地成因由先体黏土矿物和岩屑溶解未排出的富铁流体生成,一般以混层黏土和晶体较小的包壳形式存在;异地成因是富铁矿物及岩屑溶蚀、溶解形成的富铁流体通过河流异地絮凝沉淀生成,结晶充分、晶形好.绿泥石包壳的储层保护机理为:①抑制石英次生加大;②增加矿物颗粒间抗压实强度,抑制压溶作用;③抑制碳酸盐胶结,促进溶蚀作用.大牛地气田的绿泥石包壳主要发育于盒一段(63%)和山二段,当其含量在15%以下时,孔隙度随绿泥石含量的增高呈线性递增.绿泥石包壳可作为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辫状河道)等强水动力条件的微观相标志.  相似文献   
999.
新疆拜城新近系含铜岩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拜城地区发育一套新近纪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其中康村组中上部含规模较大的沉积型铜矿,康村组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过程对铜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和室内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查明研究区新近系吉迪克组、康村组和库车组总体上为陆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两大类型,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滨浅湖和膏盐湖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康村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矿区主要含矿层位于康村组上部红色岩系向灰色岩系转变,沉积环境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到滨浅湖亚相过渡的层位上。  相似文献   
1000.
鲁宁  谢小平  王永栋  李丽琴 《沉积学报》2015,33(6):1149-1158
中-晚三叠世之交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关键时期,区内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研究该时期古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古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地层单元。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出露完整连续且层序清晰的中三叠世与晚三叠世海陆过渡相地层,是进行四川盆地中-晚三叠世海陆转换研究的理想剖面。基于沉积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根据七里峡剖面的沉积岩类型、颜色、构造并结合包裹体、有机碳同位素以及古生物和聚煤特征,将宣汉七里峡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界线地层沉积相划分为蒸发台地-澙湖潮坪-滨岸沼泽-河口砂坝等类型,揭示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结合古植物和孢粉等化石资料,对宣汉地区晚三叠世初期的古气候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