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1.
Summary For the last 12 Myr the transitional virtual geomagnetic poles (VGPs) of different reversals lie close to two preferred and practically antipodal longitudinal paths. In spite of som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se transitional paths,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they are linked to geomagnetic phenomena. Jurassic transitional VGP paths are quit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last 12 Myr. Paleomagnetic data recorded in Stormberg Lavas (195 ± 5 Ma) belonging to two sampling localities of South Africa have been rotated according to an absolute palaeoreconstruction of Africa for the lower Jurassic. In order to avoid the hypothesis about dipolarity implicit in the VGPs calculations, the transitional directions recorded in the lavas were compared with others that were simulated on the basis of a model that relates transitional fields to variations of flux on the Earth's core surface. They were quite similar. For both, recorded and simulated data, the VGPs showed similar paths. Similar conditions could thus have driven both late Cenozoic and Jurassic reversals.  相似文献   
212.
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过渡带分界划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确定和改进划分指标对构建中国生态地理格局有重要作用。土壤作为过渡带的核心部分,其关键指标的空间分布及变异机制对识别过渡效应和区域特征有指示作用。本文基于土壤二普资料,采用空间模拟和地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空间特征及与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结果显示,秦巴山区有机碳/全氮含量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存在3个高值区、1个次高值区和1个低值区。高值区分布在秦岭、大巴山高海拔区域和嘉陵江以西山地,含量分别为15.03~71.04 g/kg、1782.61~7710.00 mg/kg;低值区沿秦岭北坡的渭河谷地、南五台山和伏牛山分布,含量分别为0.64~6.50 g/kg、110.00~885.96 mg/kg;次高值区主要在汉江两侧、秦巴山地之间海拔< 1000 m及嘉陵江两侧略高于1000 m的山体,含量介于以上二者之间,自西向东呈南北向宽幅逐渐增大的“喇叭状”趋势。综合考虑地形—植被—气候作用,发现秦岭南坡—大巴山北坡有机碳/全氮次高值区分布范围与1000 m等高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上限、1月0 ℃等温线、7月24 ℃等温线较一致,区内1月、7月、季节和全年气温变化较小,各季降雨变幅大,该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主体,北界大致沿都江堰—茂县—平武—文县和秦岭南坡1000 m等高线分布,南以都江堰—北川—青川和大巴山北坡1000 m等高线为界。有机碳/全氮空间变化为亚热带—暖温带的划界提供一定依据,进一步识别典型区土壤过程及生态效应,将全面揭示土壤多维过渡特征及其变异机理。  相似文献   
213.
宁芜地区凹山和太山铁矿床中磷灰石Sr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金杰 《地质论评》2003,49(3):272-276
太山铁(磷)矿床和凹山铁矿床中磷灰石~(87)Sr/~(86)Sr值介于0.7071~0.7073,同辉长闪长(玢)岩、龙王山组粗安岩和大王山组安山岩Sr同位素初始比(0.7040~0.7077)基本接近。说明磷灰石由壳幔同熔型中基性岩浆不混溶和分异作用所形成,而磷灰石中熔融包裹体和气液二相包裹体共存表明,磷灰石由矿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充填、交代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214.
本文根据亚热带热量指标构造了热量综合指数表达式,确定亚热带北界的具体位置、宽度和特征,分析过渡带内气候变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15.
描述了从广东湛江南三岛沿岸采集、分离的等鞭金藻1新种———湛江等鞭金藻,应用电镜技术观察了湛江等鞭金藻运动细胞的超微结构.电镜观察证明,其运动细胞表面覆盖2~4层鳞片,鳞片有两种类型,一种较大,椭圆形;另一种较小,圆形.细胞顶端具有2条等长的平滑的鞭毛,两鞭毛间具有一条退化的定鞭(haptonema),很短,仅有1~2条微管.湛江等鞭金藻鞭毛过渡区中央轴丝与周边微管之间有5~6条螺旋条纹.两个金褐色色素体位于细胞两侧.3条类囊体为一组,无带片层.每个质体内侧具1个单层膜包裹的裸露的蛋白核.蛋白核内常具1对横列的类囊体.高尔基器位于鞭毛基体基部.线粒体长管状,具多个不分枝或分枝的脊.细胞中下部具1个至多个金藻昆布糖(Chrysolaminaran)颗粒.细胞核位于两质体之间、细胞基部.  相似文献   
216.
深水低勘探领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之一,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是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评价首先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而低勘探领域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针对这一严峻挑战,本文在借鉴邻区井孔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探讨了以多项烃源岩参数为主的5项烃源岩早期预测评价方法,即(1)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层段;(2)利用地震速度-岩性定量预测方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利用地震绝对速度定量估算烃源岩成熟度Ro;(4)运用地震相转沉积相,再由沉积相转有机相方法预测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和分布;(5)烃源岩层段综合评价优选。应用该方法对华光凹陷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早期预测,发现崖城组各段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崖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450m;崖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高,受埋深影响,崖三段烃源岩Ro值最高;崖二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大,滨岸平原沼泽相最窄,崖一段和崖三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小,但滨岸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最宽,并且扇三角洲分流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较广;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崖二段是最有利烃源岩,崖一段和崖三段是较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217.
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绿洲和沙漠景观格局的双重影响,沙漠—绿洲过渡带是一个对外界条件变化极为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过程及其动态演变直接影响绿洲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在空间上制约沙漠的进退或绿洲的变迁。从沙漠—绿洲过渡带局地小气候、沙尘暴、风沙环境、土壤风蚀、风沙输移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综述了近数十年来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过程研究进展,并基于当前沙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需要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18.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的分布及古气候意义的研究表明,虽然近四千来来气候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其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的波动。以200aBP为界,其前以相对湿润为主,而其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存在三次干旱化程度加剧时期,即1500aBP,1200aBP和1000aBP。  相似文献   
219.
Transitional, entraining, cloudy, and coastal boundary laye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s are marvelously varied and complex. Recent research has examined some of that variety. Boundary layers over land undergo drastic changes throughout the day as the sun rises and sets, and as clouds form and dissipate. Air is entrained at the top of the boundary layer at varying rates. As air moves over the coast, the boundary layer reacts to changes in surface forcing. All of these changes affect pollutant transport and weather formation. In this paper, research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transitional, cloud-topped, and coastal boundary layers, and boundary-layer top entrainment, is reviewed.  相似文献   
220.
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袁媛  吴缚龙  许学强 《地理学报》2009,64(6):753-763
利用普查数据、民政数据和问卷调查资料,从城市宏观空间与个体微观层面,系统检测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城市剥夺的空间模式及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城市贫困和剥夺具有在内城区重合、外围区分离的特点.内城居住区的户籍贫困人口在住房、教育、设施等多方面处于被剥夺状况,外围的企业配套区户籍贫困人口则没有很明显的被剥夺状况,外来人口聚居区的低收入和贫困农民工处于被剥夺状况.究其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和转型时期的城市住房、建设和更新等空间政策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户籍贫困人口和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差异,进而产生了迥异于西方城市特征的中国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