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4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1119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888篇
地球物理   472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963篇
天文学   250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84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71.
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10月珠江三角洲3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 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秋季大气边界层温度和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秋季气温递减率较低, 逆温出现频率较高, 强度较弱, 海风使珠江口贴地逆温的出现时间推迟、低空逆温的出现频率增加。珠江三角洲秋季受多种局地环流影响, 边界层内风廓线比较复杂, 晚上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风向有明显差别; 城市群和珠江口多次分别观测到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  相似文献   
872.
长江下游百年一遇的极值风速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2006年长江下游沿江8个风速、风向观测点与邻近气象站同步对比观测资料和1971—2006年长江下游40个气象站风资料, 依据具99%置信水平的数理重构方案和极值Ⅰ型计算方法, 详细给出长江下游百年一遇风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百年一遇极值风速为25~38 m/s, 较一般方法上限高3 m/s, 下限低2 m/s; 长江南京—镇江段和南通—崇明段, 是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的两个大风区, 百年一遇极值风速不低于29 m/s, 其在入海口附近可达34 m/s以上; 在长江常州—江阴段, 江南、江北对称分布两个风速相对低值区, 百年一遇极值风速为23~24 m/s。该结果充分考虑气象站风速资料和局地风速状况, 是沿江相关工程气象应用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73.
Based on gradient wind equations,including frictional force,an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movement of a tropical cyclone on wind speed,the Fujita Formula is improved and further simplified,and the numerical scheme for calculating the maximum wind speed radius and wind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a moving tropical cyclone is derived.In addition,the effect of frictional force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is discussed.By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al data,this numerical scheme demonstrate...  相似文献   
874.
郭凤霞  朱文越  饶瑞中 《气象》2010,36(6):90-94
在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利用35 m铁塔上五层不同高度处的有效风速,分析得到了非均一地形近地面层风速廓线特点及由粗糙元所决定的粗糙度。结果表明:(1)近地面层风速廓线一般符合对数风速廓线模式,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85,标准偏差为0.04左右;(2)粗糙度的值为1.25 m。但由于外界流体运动状态改变可引起粗糙度出现起伏,其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0.038~4.903 m,与风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3。  相似文献   
875.
地形对于气流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建立了二维、非静力平衡的数值模式,研究地形对上游气流的阻挡以及大振幅背风波谷与下坡风的形成。结果表明:地形的阻挡效应受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及地形非对称性等因子的影响。数值试验与理论分析都证明地形越高、层结越稳定时阻挡作用越强;同样条件下,迎风坡坡度大的地形容易对气流形成阻挡。此外,分析了地形高度、大气层结、地形非对称性以及基本入流大小对背风波谷及下坡风强度影响的规律,并通过一次实际观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76.
北京雷暴大风气候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方法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廖晓农  于波  卢丽华 《气象》2009,35(9):18-28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的预报准确率低而且时效短.为了提高对这种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在气候统计的基础上,研究了潜势预报方法和临近预报算法.对1998-2007年134个雷暴大风过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绝大多数的雷暴大风具有下击暴流特征,而且冰雹的落区附近也是大风的爆发区之一.因此,负浮力的作用和对冰雹具有指示性意义的因子是研究雷暴大风预报方法应主要考虑的因素.500hPa环流背景分析表明,尽管绝大多数雷暴大风爆发时对流层中层有干空气侵入,但是还有少数个例产生在偏南暖湿气流中.目前,对后一类大风产生的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表明,当对流层中层有干空气侵入时,有利于雷暴大风出现的环境条件是:下沉气流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对流层低层环境大气的温度直减率较大.此外,还讨论了经验指数--大风指数在北京地区的应用.基于上述的研究,形成了北京地区雷暴大风短时潜势预报方法,还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建立了基于雷达观测和环境条件的雷暴大风临近预报方程.个例分析表明,临近预报方程对于飑线和弓形回波等带来的地面大风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77.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航空器起飞和着陆安全的重要因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数据,从风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上对低空风切变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一次飑线过程和一次低空急流过程的资料对识别算法进行了验证。识别算法的核心是分别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和时间风切变。在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时,先利用风切变强度因子自适应地选择拟合“窗口”的大小,再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方法,得到水平风切变。结果表明:自适应多尺度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合成风切变,在低空风切变识别效果、切变连续性和边缘数据处理等方面都优于我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的PUP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反映了雷达径向速度的高低空配置情况;时间风切变可提供径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算法还可应用于民航机场低空风切变的识别和预警。   相似文献   
878.
为检验区域气候模式与沙尘模式耦合模式RegCM Dust的性能,以2006年东亚地区一次沙尘暴过程为例,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以检验模式对沙尘天气过程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沙尘暴过程的地面风场特征模拟效果较好,总体上重现了大风区的分布;地面沙尘浓度和沙尘光学厚度模拟结果与观测分布总体吻合。模式虽然是区域气候模式与沙尘模式耦合模式,但由于其内核是建立在中尺度数值模式MM4基础上,因此对天气过程尤其是沙尘天气过程具备较好的把握能力,对于沙尘天气过程预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9.
A study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d of a 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ocean model. One control and two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qualitatively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rface wind forcing, Kuroshio intrusion, and bottom topographic influence on the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CS. 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a branch of the Kuroshio in the upper layer can intrude into the SCS and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irculation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in the northern SCS. There are strong southward pressure gradients along a zonal belt largely seaward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e pressure gradients are opposite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Luzon Strait, indicating inflow and outflow through the strait,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the Kuroshio intrusion i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the imposed pressure head along the shelf break and has no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lateral forcing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and Taiwan Strait can induce the southwestward slope current and the northeastward SCS Warm Current in the northern SCS. Without the lateral forcing, there is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e wind forcing mainly causes the The wind-induced water pile-up results in the southward no high-pressure-gradient zonal belt seaward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CS. high pressure gradient along the northwestern boundary of the basin. Without the blocking of the plateau around Dongsha Islands, the intruded Kuroshio tends to extend northwest and the SCS branch of the Kuroshio becomes wider and stronger. The analyses presented here are qualitative in nature but should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oceanic responses in the northern SCS to these external influence factors.  相似文献   
880.
气流的垂直分布对地形雨落区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43  
孙继松 《高原气象》2005,24(1):62-69
从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出发,讨论了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低空东风气流背景下不同垂直分布气流对降水落区的影响。认为:当垂直于山体的气流随高度减小时,地形的作用表现为迎风坡上水平辐合,造成气旋式涡度增加,产生风场切变,因此对迎风坡降水产生明显的增幅作用。当气流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时,迎风坡方向表现为反气旋涡度增强,而在背风坡方向产生辐合作用,造成气旋式涡度增加,发生风场切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