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3篇 |
免费 | 320篇 |
国内免费 | 8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篇 |
大气科学 | 83篇 |
地球物理 | 256篇 |
地质学 | 2499篇 |
海洋学 | 244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81篇 |
自然地理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173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137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117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建立了用单道扫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珊瑚礁中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方法。珊瑚礁样品经酸溶解后,直接进行Ca、Mg、K、Na、V、Sr、Ba、Co、Ni、Pb、Li、Rb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04~0.1mg/L,精密度RSD<5%(n=6),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7%~105%。测定w(CaO)为50%的样品,结果与传统的EDTA容量法相符。方法经碳酸盐岩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可行,已用于大批量的珊瑚礁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52.
ICES baseline survey of trace metals in European shelf wat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lls P.; Cofino W.; Schmidt D.; Topping G.; Wilson S.; Yeats P.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1993,50(4):435-444
53.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 960 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 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的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 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的遗迹组构。与报道过的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的对比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沉积中的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的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的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54.
石笋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记录的陕南地区4200~2000a B.P.高分辨率季风降雨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陕南祥龙洞石笋XL2的19个230Th年龄、218个氧同位素分析以及896个Sr/Ca分析数据,高分辨率重建了4200~1972a B.P.期间陕南地区季风降雨变化.重建结果显示陕南地区这一时期季风降雨有显著的127~105a和57a周期,可能分别受控于太阳活动、PDO和/或AMO的变化.重建时段有3次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分别发生于2200~2100a B.P.,2900~2700a B.P.和3600~3400a B.P.,其中2900~2700a B.P.干旱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地区2.8ka冷事件.对比研究显示,尽管祥龙洞石笋和董哥洞石笋δ18O记录整体一致,但除了2900~ 2700aB.P.干旱事件之外,其他两次干旱事件在董哥洞石笋记录中并不明显.而尽管总体上祥龙洞和和尚洞石笋δ18O记录的差异要大,但XL2的3次干旱事件在和尚洞记录都有明显体现.有精确年代控制的祥龙洞、董哥洞及和尚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的差异,揭示晚全新世我国季风降雨在十一百年尺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5.
实验研究了一个中型水库(黄同水库)中几种主要微量营养元素(Fe、Mn、Zn、Cu、Mo)的存在形态、分布及其季节变动。主要结果为:(1)水库中Fe、Mn、Zn和Cu的平均总浓度分别为364.3、112.1、96.01和3.24μg/L;Mo的溶解态平均浓度为3.26μg/L。Fe和Mn以颗粒态为其主要存在形式,而Zn和Cu则以溶解态为主。(2)该水库5种微量元素的水平分布呈均匀化特征,但其浓度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垂直分布互有差异,Fe、Mn、Zn随水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而Cu和Mo的垂直变化甚小。(3)微量元素存在形态与水化学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PFe、PZn、PCu与DO间具有良好负相关,而DZn、DCu、DMo和PZn、PFe与叶绿素间均呈紧密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普光气藏长兴-飞仙关组碳酸盐岩C、O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普光气藏普光2、6井为研究对象,取其长兴—飞仙关组116个白云岩样品,分析C、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判断古海水盐度,并与沉积特征相结合,研究其沉积环境。分析得d13C与盐度Z呈正相关关系。普光2井飞仙关组一段、二段—飞仙关组三段,盐度及d13C、Sr、P、Ti、Mn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沉积相经边缘浅滩—潮坪的演化进程。飞仙关组一段、二段时期,其d13C及Sr、P、Ti、Mn值较低、d13C波动小,反映海平面变化不大,且遭到淡水的冲淋,导致盐度降低;飞仙关组三段时期,处于潮坪环境,
气候干燥炎热,淡水不断地被大量蒸发,其结果导致盐度增大,d13C及Sr、P、Ti、Mn值增高,在此期间海平面变化较明显,造成d13C波动较大。碳同位素值在长兴组末期发生突降,其原因可能是在二叠纪末,
大量狭盐生物死亡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7.
环境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Ⅱ.砷汞镉锡铅硒铬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环境中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依赖于其存在的化学形态。文章依据文献的有关报道介绍砷、汞、镉、锡、铅、硒和铬在环境中的分布、毒性及它们在环境样品如水、土壤、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形态分析方法,包括分析物的保存、提取、分离和检测。引用文献120篇。 相似文献
58.
Meihua Lu Albrecht W. Hofmann Maurizio Mazzucchelli Giorgio Rivalenti 《Chemical Geology》1997,140(3-4):207-222
Geochemical data are presented for the meta-igneous, mafic-ultramafic complex near Finero. This complex is in contact with a phlogopite-bearing mantle peridotite and is subdivided into the Internal Gabbro unit, the Amphibole Peridotite unit, and the External Gabbro unit. The Internal Gabbro and the Amphibole Peridotite units consist of coarse-grained, chemically heterogeneous cumulates, whereas the External Gabbro unit is generally massive, chemically more uniform and approximate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sidual melt with MgO contents between 6.6 and 9.1% and Mg numbers between 38 and 58. Both whole-rock and mineral contents of Ni and Cr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similar Mg numbers) in the Amphibole Peridotite unit than in the Internal Gabbro unit.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interpretation of this is that the Amphibole Peridotite unit accumulated after the influx of fresh mafic (or ultramafic) magma into the magma chamber. Major-element chemical trends are continuous from the Amphibole Peridotite unit to the External Gabbro unit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closed-system fractionation with no further addition of magma or contamination by wall or roof rock assimilation. In the External Gabbro unit, total FeO and TiO2 content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P2O5 and Zr) and reach values as high as 19 and 4%,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n advanced degree of crystal fractionation along a tholeftic trend. The External Gabbro samples have generally smooth 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pattern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being representative of a liquid composition. The residual nature of the External Gabbro magma is also indicated by negative Eu and Sr anomalies, clear evidence for prior feldspar fractionation. REE patterns are otherwis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N-type MORB, but Th and U are significantly more depleted than in MORB. This Th and U depletion is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olivine basalts and picrites on Iceland and Hawaii; its origin is not well understood. No evidence is seen for any assimilation of crystal material, in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igneous complex in Val Sesia near Balmuccia, where the magma composition is dominated by assimilation of crust. We suggest that the heat provided by at most two injections of magma near Finero was insufficient to induce crystal anatexis, in contrast with the excess heat supplied by multiple magma injections at Balmuccia. 相似文献
59.
狐狸山金矿区,在无蚀变作用参与的韧性变形过程中,岩石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不变,它们可以反映原岩的特点。蚀变糜棱岩型矿体与围岩相比,稀土配分模式、亲硫元素Au、Ag、Cu和两性元素As、Sb含量差别显著,尤其是Au含量,前者是后者的百倍~几万倍,金的成矿作用主要与韧性变形后期富金流体的蚀变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0.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烃源岩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在确定源岩演化、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成熟度、油气运移充填期次等方面的应用,指出目前流体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应关注的几个前沿方向:①在流体包裹体分析实验技术中,单个包裹体分析技术在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②通过有机包裹体自然剖面与模拟实验对比研究烃类流体运移分馏,为建立油气成藏过程地球化学示踪指标提供基础参数;③通过储层中不同期次有机包裹体的化学组成、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圈闭中已经聚集成藏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圈闭中油气的成因、来源和充填过程;④有机包裹体成烃作用研究为碳酸盐岩生烃和深层油气成因理论提供依据;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油气理论、提高勘探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