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72篇 |
免费 | 2424篇 |
国内免费 | 22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49篇 |
大气科学 | 1206篇 |
地球物理 | 3998篇 |
地质学 | 5741篇 |
海洋学 | 1227篇 |
天文学 | 1723篇 |
综合类 | 936篇 |
自然地理 | 10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190篇 |
2022年 | 303篇 |
2021年 | 405篇 |
2020年 | 434篇 |
2019年 | 520篇 |
2018年 | 384篇 |
2017年 | 445篇 |
2016年 | 501篇 |
2015年 | 570篇 |
2014年 | 719篇 |
2013年 | 765篇 |
2012年 | 781篇 |
2011年 | 761篇 |
2010年 | 596篇 |
2009年 | 819篇 |
2008年 | 731篇 |
2007年 | 925篇 |
2006年 | 807篇 |
2005年 | 658篇 |
2004年 | 596篇 |
2003年 | 584篇 |
2002年 | 524篇 |
2001年 | 452篇 |
2000年 | 495篇 |
1999年 | 457篇 |
1998年 | 438篇 |
1997年 | 345篇 |
1996年 | 338篇 |
1995年 | 251篇 |
1994年 | 266篇 |
1993年 | 209篇 |
1992年 | 178篇 |
1991年 | 109篇 |
1990年 | 134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87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7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Utilizing Si, Fe and Mn concentrations within the end-member PACMANUS hydrothermal fluid, Si-Fe-MnH_2 O Pourbaix diagrams were constructed at 300°C and 25°C. The Pourbaix diagrams show that the main Si, Fe and Mn oxides species precipitating from the hydrothermal fluid were Si O_2, Fe(OH)_3, Fe_3(OH)_8, Mn_3O_4, and Mn_2O_3 at 25°C. During mixing of hydrothermal fluid with seawater, Si O_2 precipitated earlier than FeMn-oxyhydroxides because of the lower stability boundary. Then Fe(OH)_2 precipitated first, followed by Fe_3(OH)_8 and Fe(OH)_3, and last, small amounts of Mn_3O_4 and Mn_2O_3 precipitated. Fe(OH)_3 was readily deposited in alkaline solution with little influence by Eh. There were many Si-Fe-Mn-concentric particles in the polished sections of the massive precipitates collected from PACMANUS. In the concentric nucleus and ellipsoid, Si oxides precipitated first before the hydrothermal fluid had mixed with seawater. In the concentric nucleus, after the precipitation of Si oxides, the increase of p H and Eh promoted the precipitation of Mn oxides around the Si oxides. In the large ellipsoid, the precipitation of Fe wa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In the early period, increase of p H value of hydrothermal fluid produced by low-temperature convection and an input of a small volume of seawater promoted a small amount of Fe(OH)_3 to precipitate in the Si-rich core. In the late period, after complete mixing with seawater and the resultant fluid was close to neutral or slightly alkaline in p H, Fe(OH)_3 was easily precipitated from the solution and distributed around the Si-rich core. 相似文献
973.
本文推广了经典的抽样定理,并据此导出了函数有限离散傅里叶变换误差方程(简称DFT误差方程,下同)。该方程把有限离散傅里叶变换中固有的离散效应和有限效应表示为确切的数学形式。离散效应被表示为一个含整参变量(参变量取0,1,…,N-1)的复无穷级数;有限效应被表示为一个含整参变量(参变量取0,1,…,N-1)的复无穷级数的DFT。 基于DFT误差方程和位函数特点,作者提出了两种位场数值傅里叶变换新算法--移样法和等效源续尾叠样法。移样法可近百倍地提高位场数值傅里叶反变换的精度,等效源续尾叠样法可数十倍地提高正变换精度。两种算法都不需要增加资料长度和取样密度,因而基本不需要增加计算机时间和内存。文中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974.
975.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VFGTS)——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是根据野外地质教学实践性特点,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多媒体技术模拟野外地质教学过程的软件系统,具有三维野外地质场景显示、多媒体、虚拟记录本、直观地质过程模拟、飞行漫游、GPS、罗盘和学习效果测验等功能,是重要的野外地质教学平台,对辅助野外地质教学,提高野外地质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6.
瑶岭钨矿区寒武纪地层特征对寻找石英脉型黑
钨矿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岭钨矿由北矿区、东矿区和白基寨矿区3个矿区组成,其中北矿区是主要生产矿区,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为主.在对北矿区大比例尺填图过程中,我们发现矿区地表地层单一,主要为寒武纪沉积的变质砂岩和板岩.针时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物探磁法测量、钻探等工程方法对寒武纪地层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矿区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磁法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在对矿脉水平分布、矿脉垂直分布、蚀变矿物因素、构造因素、热接触因素和成矿因素的外在表现,从而建立起矿区寒武纪地层对矿化的指示体系表,并指出瑶岭钨矿北区深部和东南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是值得继续找矿的有利目标地段. 相似文献
977.
978.
南秦岭杨家坝多金属矿区中的碳酸岩岩相学及成矿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研究发现,南秦岭杨家坝多金属矿区中元古界碧口群火山沉积岩系中原以为所夹的“白云岩”在产状上具侵入接触关系,并且从岩相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论证,确认其为源自地幔的碳酸岩;岩石总体表现为明显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尤以Sr、Ba相对富集,而过渡元素,尤以Ti、Cr、Ni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则表现为矿化蚀变较之弱蚀变和无蚀变相对富集,这与岩相学研究伴随硅化和硫化物蚀变而发育多金属矿化,以及同位素系列研究表现强烈相似于EMⅡ型富集地幔背景,并具碳酸岩与碳酸盐岩的过渡特征形成呼应,暗示矿区碳酸岩及相关矿化的形成,可能与秦岭造山带从中元古代到中新生代发生同生成矿,或构造体制转换并伴随后造山期强烈陆内造山作用导致的壳幔叠加改造密切相关,是重大深部地质事件的标志。碳酸岩的发现和确认,为论证本区深部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事件和过程,以及壳幔混染对成矿的贡献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979.
上埋式钢筋混凝土拱涵受力特性及地基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洞属于填埋式构造物,其受力状态不同于普通建筑物。对涵-土体系作用机制认识不足和涵洞地基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涵洞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甚至影响道路运营。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分析了上埋式钢筋混凝土拱涵结构与土体的作用机制,得出了涵-土体系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涵洞地基处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基处理的宽度、深度以及处理后的地基刚度对涵洞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涵顶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该效应的影响范围为涵洞两侧约3b(b为涵洞宽度);涵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涵顶土压力、基底压力和涵洞结构内力随地基处理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随地基处理深度和地基弹性模量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实际工程中,涵洞地基处理宽度宜取b+2h(h为涵洞高度)左右,地基处理的深度和处理后的刚度应以允许沉降或差异沉降为控制指标,不应额外增加地基处理深度和提高地基刚度 相似文献
980.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近400个GPS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给出了现今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水平应变为西强东弱,剪应变数值大于正应变数值(绝对值),应变量级一般为10-8/a,局部区域达到10-7/a,但应变分布不均匀;②南北向应变最突出的部位为中国西南部西段的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及柴达木断块的北缘;③东西向应变西边缘变化最大.此外,由西向东还具有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④REN(东-北向剪切应变)与Rmax(最大剪切应变)数值较大的区域分别是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柴达木断块的西部、川滇菱形块体,以及阿拉善、祁连及塔里木断块的交界区;⑤青藏块体周边以面收缩为主,内部则以面膨胀为主.其以北的地区以面收缩为主.西界数值最大,东部数值最小(除燕山构造带外);⑥西部西区主压应变为南北向,主张应变为东西向.西部东缘区主压应变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川滇菱形块体主应变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部地区为东西压南北张,南部地区则恰好相反;⑦中国大陆的应变模式可能是断块模式与连续模式的组合.此外,小尺度优势应变可能是剪切应变.造成上述结果除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边界耦合有关外,还与深部物质的活动及地壳介质的物性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指出,由于GPS测站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那么,由此而来的应变场,其应变尺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