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8篇
  免费   585篇
  国内免费   555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1127篇
地球物理   694篇
地质学   876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40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利用海—陆气压差和南亚季风环流定义的夏季风指数对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际变化的表征能力,根据影响东亚季风的主要热带环流定义了一个环流指数,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1982年~1994年夏季平均可降水量距平、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距平,通过高、低指数合成和高度场与同期的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结果表明,热带环流指数的高、低差异和年际变化对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982.
一次西南低涡引起的杭嘉湖地区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法然  朱红 《气象》1998,24(9):21-25
通过对1997年8月13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暴雨发生前环境场各烦物理量分布特征,发现物理量的强梯度带对暴雨的发生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物理量强梯度带的形成,加强和移动对暴雨落区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3.
许炳南 《高原气象》2002,21(6):628-631
对贵州夏季严重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用东亚大槽和北美东岸大槽的异常配置建立的夏季旱涝预测信号等5个预测因子,并依据这些预测指标建立了贵州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经1997-2000年实际检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984.
陕西汛期降水时空分布及典型旱涝年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陕西省1959~2002年汛期(6~9月)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REOF)分解方法,将陕西省按汛期降水划分为4个自然气候区:Ⅰ区包括关中及渭北地区,Ⅱ区为陕北长城沿线地区,Ⅲ区、Ⅳ区分别为陕南东部和陕南西部地区。对各气候区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汛期降水除陕南东部呈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余各区均呈线性减少趋势。分析陕西省典型旱(涝)年北半球500 hPa环流形势距平场和环流特征量发现:典型旱(涝)年,Nino 3区海温为明显的正(负)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弱),脊线位置偏南(北)、西伸脊点偏东(西),欧亚地区西风环流指数偏弱(强),以经(纬)向环流为主。  相似文献   
985.
吕东周  孟明霞  刘天民  吕明 《气象》2000,26(4):55-57
通过对当时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的跟踪分析 ,结合商洛地区流场、单站气象要素演变曲线 ,以及每小时一次的 GMS- 5卫星云图演变实况 ,参考地形特征 ,初步找出了 1998年 7月 9日商洛特大暴雨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86.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0—2008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个省的洪涝灾情资料 (由于上海市洪涝灾情较轻未列入分析范围),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该区域各省每年洪涝受灾情况进行量化,建立洪涝综合灾情指数。基于该指数,采用信息扩散理论评估模型对该区的洪涝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结果表明:各省洪涝灾害风险差异明显;该地区洪涝中灾频发,几乎1~2年就会遭遇其危害,安徽、湖北以及湖南发生大灾的可能性最大;江苏、浙江次之;江西遭遇大灾的概率相对较小。这一评估结果与近9年实际洪涝灾情统计资料相吻合,说明所用评估模型在处理不完备信息方面确有优势,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7.
A regionalization of flood data in British Columbia reveals a common scaling with drainage area over the range 0·5×102<Ad<104 km2. This scaling is not a function of flood return period, which implies that simple scaling—consistent with a snowmelt‐dominated flow regime—applies to the province. The observed scale relation takes the form , similar to value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scaling relation identified was used to define the regional pattern of hydroclimatic variability for flood flows in British Columbia after discounting the effect of drainage area. The pattern was determined by kriging a scale‐independent runoff factor k for the mean annual flood, 5 year flood and 20 year flood. The analysis permits quantification of uncertainty of the estimates, which can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mapped k‐fields to calculate a mean and range for floods with the identified return period for ungauged basins. Owing to the sparsity of data, the precision is relatively poor. The standard error is generally less than 75% of the estimate in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province, whereas in the northern half it is often between 75 and 100%.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flood magnitude with increasing return period reveals spatially consistent but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lood magnitude tends to increase more rapidl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where rain events may contribute to flood generation.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flood magnitude with return period is consistently lower in the eastern mountain ranges, where snowmelt dominates the flood flow regime.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8.
本文建立了一种干旱背景下坳陷湖盆全新的沉积充填模式,即“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在干旱背景下,物源区的河流主要表现为季节性的洪水,大多数河流都消失在荒漠中,河水主要以地表蒸发、植被生态消耗、地下渗流、河流终端湖以及河漫湖等形式排泄,坳陷湖盆内并未形成统—大面积的汇水中心和湖相沉积.这种背景条件下,湖盆的沉积充填特征明显不同于经典的坳陷湖盆和浅水湖盆沉积.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具有气候干旱、地势平坦、生物单调贫乏等特征,盆地南部存在5大沉积体系及7条主要的水系.除在盆地西部古龙凹陷地区河流汇水形成小范围浅水湖泊外,在盆地南部主要为“洪水—河漫湖”的河流相沉积.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具有以下特点:①全盆地没有统一的汇水中心,因而缺乏大面积分布的湖相和三角洲沉积;②河流表现为季节性的洪水,部分河流由于地形变缓,并未进入汇水中心,而是消失在荒漠中,河流相为盆地沉积充填的主要类型;③湖盆具有多物源、多漫湖、满盆含砂的沉积特点;④河漫湖与河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3种关系,即河流终止于河漫湖、河流穿过河漫湖、河流绕过河漫湖等.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是—种中—新生代陆相坳陷湖盆沉积充填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89.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混沌理论中,人们提出了一些非线性复杂现象的分析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启发下,我们曾研究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分形特征和混沌性。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该文以淮河流域洪涝变化为对象,通过表征相空间轨道附近平均收缩(发散)特征的Lyapunov指数,定量地分析和论证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淮河流域洪涝变化耗散性的定量论证标志着在地理系统非线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990.
2009年7月7日南京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王啸华  吴海英  唐红昇  喜度 《气象》2012,38(9):1060-1069
利用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南京地区合并,合并后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强,移速慢,造成了南京地区的强降水。这次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在云图TBB资料上表现为对流云团合并后强度和范围显著增强,移速缓慢,TBB梯度大值区在南京地区停留;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南移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南京地区局地生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合并,使得地面风场辐合显著增强;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南京地区上空不断有对流单体并入形成大面积高效率降水回波,镶嵌其中的γ尺度对流单体沿着相同方向依次通过南京地区。分析中还发现,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这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识别和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特征,为短时暴雨的临近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