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6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119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3474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康滇地轴西缘矿床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对康滇地轴西缘成矿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初步划分出矿床成矿系列并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指出今后找矿的主攻类型。  相似文献   
902.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Cu、Mo、Au 成矿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脉)的产出与富碱斑岩体(脉)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近或稍晚、成因上密切相关, 蚀变和成矿分带明显。岩体内产出斑岩型Mo、Cu 矿化, 以Mo 矿化为主;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出接触交代型Cu、Mo、Au、Fe 矿化, 以Cu、Fe 矿化为主, Au 矿化较弱; 而距接触带稍远的围岩地层中则产出Au、Pb、Zn 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从马厂箐矿段→乱硐山矿段→人头箐-金厂箐矿段, 流体包裹体具有相态组合逐渐简单, 温度、盐度逐渐降低, 成矿压力逐渐减小, 成矿深度逐渐变浅的趋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属于同一个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 表现出随流体成矿作用的进行, 矿化由斑岩体内部向接触带和围岩地层推进, 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作用逐渐减弱, 而围岩地层的影响则逐渐增强, 流体性质由幔源向壳幔混合直至壳源为主演化。最后探讨了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的成矿机制, 并初步预测该矿床具有较好的深部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03.
刘云华 《地质与勘探》2010,46(5):805-813
SBZ铀矿床位于我国重要铀矿田之一的322地区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寒武系下统香楠组上段(1x3)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的泥质灰岩、含炭硅板岩、结晶灰岩组合层是其主要的赋矿层位,遂川-热水深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F23号带控制着该矿床铀矿体的定位空间,粉红色碳酸盐化(方解石化)与铀矿化关系极为密切。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其产状与地层及控矿断裂构造产状基本一致。矿区内放射性物化探异常明显,地表伽马场发育,出露面积0.24km2,具明显的富集中心,轴向明显,并严格受F23号断裂带组控制;放射性水化学异常晕圈规模大、晕级完整、形态规则,其长轴方向与控矿构造一致,并受其控制。SBZ铀矿床成矿年龄为54Ma,成矿温度112℃~250℃,属中低温热液叠加层控改造型。  相似文献   
904.
桃山矿田铀矿化围岩蚀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山铀矿田为我国著名的花岗岩型铀矿田,通过对桃山矿田不同类型铀矿化的围岩蚀变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标高进行系统采集岩矿样品,磨制薄片、光片,进行认真观察、研究,并结合宏观地质观察和研究,旨在查明桃山矿田与铀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类型、范围、组合、期次、发育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桃山矿田围岩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树立找大矿、找富矿观念,挖掘与铀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找矿信息,进而为进一步找出铀矿富集规律、缩小普查勘探的范围、提高找矿效率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对岩石围岩蚀变以及近矿围岩蚀变水平分带、垂直分带性等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该矿田铀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类型、范围、组合、发育程度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最后阐述了围岩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并认为红化(赤铁矿化)应早于铀成矿期,为铀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富矿主要与萤石化、硫化物化、硅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密切相关,且近矿围岩蚀变种类越多、强度越强,则铀矿化越富。  相似文献   
905.
韩振哲 《地质与勘探》2010,46(5):852-862
小兴安岭东南鹿鸣-兴安-前进地区,与早中生代二长-正长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岩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有关的Mo(Au)成矿期,第二期为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Mo成矿期,第三期为正长花岗岩有关的Pb、Zn、Mo成矿期,总体显示不同成矿元素与不同时期岩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从早期至晚期成矿元素由Mo(Au)→Mo→Pb、Zn、Mo依次演化,其中Mo成矿作用延续时间较长,成矿作用也由强变弱,成岩成矿时代为225.0~191.4Ma。在野外岩相学、岩石主微量元素特征上,成岩成矿显示出时间上的相近性和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其中含矿岩体以高硅富碱和过铝为特征,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分别属低Sr低Yb类、低Sr高Yb类花岗岩,而不含矿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多为低Sr较高Yb类花岗岩。上述成岩成矿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岩体是富集Mo还是Pb、Zn,可能与源区物源、岩浆成因(壳幔混源程度、混合比例等)和岩浆结晶分异、岩浆侵位深度,以及与成矿构造背景等有关。  相似文献   
906.
李文昌 《地质与勘探》2010,46(2):267-271
普朗-红山铜多金属成矿亚带北部帕纳牛场辉锑矿床与石英二长斑岩(热液)及断裂有关。斑岩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99.1±1.3Ma和199.2±2.4Ma,代表了与辉锑矿化对应的斑岩的侵位时间,是该成矿亚带上目前获得石英二长斑岩中40Ar-39Ar最年轻的新年龄值,代表了义敦岛弧普朗-红山铜多金属成矿亚带存在燕山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在印支晚期主要形成斑岩型-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之外,燕山早期还具有斑岩及至少与斑岩有关的热液脉状成矿作用-锑矿化,预示了本区斑岩的一种新的成矿作用和找矿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907.
甘肃西成矿集区成矿系列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海军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45-1050
通过对甘肃西成地区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将西成矿集区划分为2个成矿系列,即与泥盆纪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铅、锌、铜、大理岩、白云岩、重晶石等矿床成矿系列和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有关的金、钨(钼)矿床成矿系列。通过近几年找矿成果分析、与邻区矿床成矿系列对比、含矿层的叠置关系和成矿系列的叠加复合研究,认为西成矿集区西延部位具有较好的铅锌找矿前景;西部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发育地段,是寻找微细浸染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有利地段,深部找矿空间广阔,厂坝岩体是西成矿集区钨钼找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08.
李大鹏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
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以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侵位特征、矽卡岩矿化分带特征、和矿物组合变化规律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断裂、褶皱、不整合、接触带等构造活动对本区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控矿意义以及对于矽卡岩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构造运动贯穿岩浆上侵、就位、岩浆热液流体活动、接触交代、成矿等整个地质过程;岩浆侵位和矿体的赋存主要受不整合面控制;垂向上矽卡岩矿化分带不同,浅部矿体主要产于石炭-二叠系(C-P)灰岩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形成的矽卡岩接触带上,而深部矿体则是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灌入式侵位,发生接触交代、矽卡岩化而成矿的;断裂-接触带共同控矿导致反向矽卡岩矿化分带。  相似文献   
909.
杨夕辉 《地质与勘探》2010,46(6):995-1000
北衙金矿找矿突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50年代勘查铅锌铁矿,70年代发现了金矿,以"红土型"金矿勘查为主,90年代在分析研究前人勘查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因类型认识获得突破:金多金属矿床受岩体、构造、地层三位一体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物质,主成矿期为与岩体侵位的喜马拉雅山期,成因类型为斑岩-热液型金矿床。再用岩体+构造+综合异常圈定万硐山为找矿靶区,采用高精磁测定位矿体,钻孔验证发现了斑岩型金矿体,并成功地用商业性地质勘查对金矿床进行了快速勘查评价。  相似文献   
910.
河北承德黑山铁矿床热液成矿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黑山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产于大庙斜长岩杂岩体中,是承德地区最重要的"大庙式"岩浆型铁矿床。笔者在矿区野外地质观察过程中发现,穿插于斜长岩中的铁磷矿脉、磁铁矿硫化物矿脉有热液成矿作用的显示,表明黑山铁矿床成因除传统认为的岩浆期结晶、熔离、矿浆贯入成矿作用外,还有热液期的成矿作用发生。本文对热液成矿期铁磷矿石中磷灰石和矿化蚀变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磷灰石中原生包裹体可以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态CO2三相包裹体、单液相、单气相包裹体5类,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80~420℃,盐度主要集中于6.2%~38.9%NaCleq,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N2和CH4,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固相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石盐、白云石及铁氧化物子矿物。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和成分与磷灰石中的类似,但固相成分未发现石盐和不透明金属子矿物,均一温度变化于149~422℃,盐度变化于5.7%~22.9%NaCleq。成矿流体为CaCl2-NaCl-H2O-CO2体系,均一温度和盐度呈现正相关连续渐变的特征。铁磷矿石的磷灰石中原生包裹体为流体包裹体,盐度高,子矿物种类复杂,组成中富含CO2和CH4等,这些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成矿机理可能与大气降水对岩浆热液的稀释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