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氮比率的降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  相似文献   
392.
1Introduction DuringtheTOGA COARE,extensivejointin ternationaloceanicobservationswerecarriedoutin thewesternequatorialPacificOceanandavasta mountofvaluabledatawereobtained.Themaindata usedhereincludethedatafromasinglemooringin strumentarrayat1°45′S,156°E,deployedbythe WoodsHoleOceanographicInstitution(WHOI)and theCTD(profilerof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datacollectedbytheChineseRVXiangy anghongNo.5.Fangetal.(2000)described brieflytheseobservationdataandanalyzedthedis persion…  相似文献   
393.
通过对TOGA-COARE期间的一组锚系仪器阵列资料的分析得出:在赤道西太平洋1°45′S,156°E.海域存在显著的半日潮频内波,它的水平波数(波长)、垂向波数、水平传播速度和垂向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3×10-2 km-1 (210 km),-1.6×10-3 m-1,2.0 m/s,-3.8 cm/s.波形向斜下方传播,亦即波能向斜上方传输.它在观测点西南方生成后,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观测海区.流速矢量旋转谱水平随深度的变化呈马鞍形,低谷及深处的峰所在深度分别与南赤道流及赤道潜流的南边界所在深度大体一致.旋转椭圆主轴方位角随深度变化,在浅层(40 m处)为北偏东30°,到深处(324 m)转为东偏南14°.总体上呈东北方向,表明波来自西南方向.  相似文献   
394.
文章基于长乐海滩前滨剖面的实测波浪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以及谱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潮汐过程中长乐海滩波浪参数及耗能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观测期间内波浪以混合浪为主, 各测点谱型较宽, 存在多峰振荡现象。向岸传播过程中, 波能耗散的形式为窄频域向宽频域转变, 能量分布趋于分散, 高频波能减小, 低频波能反而有所上升, 波浪破碎后生成长重力波。破波带内的能量衰减与波浪传播距离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破碎波能在破波带内大约衰减了98.3%。潮汐水位对波浪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入射波能随潮汐水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且水位越高, 入射波能分布越分散。破波带内的有效波高和潮汐水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潮汐过程中固定测点的波谱变化与波浪沿剖面的波谱变化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95.
武汉基准台重力合成潮信号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潮是一种半理论和半实测的潮汐信号。综合采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值、非弹性地球潮汐理论模型、地球近周日摆动对周日重力潮汐观测的共振影响以及全球和局部海洋潮汐的负荷效应,精密确定了武汉基准台的重力合成潮信号,与同一段时间内超导重力仪的实测潮汐信号的均方差为0 .225 ×10 - 8 m/s2 。  相似文献   
396.
INTRODUCTIONRedtidesoccurredinXiamenHarborin1986and1987.Thelocalmarinescientistscloselyobservedtheseredtidesandobtainedmuchusefuldata(Zhangetal.,1988;Du,1989;Zhuang,1991;Chengetal.,1993).Butsimultaneoustransientwatermovementalwaysmadeitdifficulttoinvestigatetheseredti…  相似文献   
397.
INTRODUCTIONTotestthelayeredthree dimensionalnonlinearnumericalmodelpresentedinPartI,itwasap pliedtoastratified ,rectangular,andtwo layerseaareawithstep liketopographytosimulatethegenerationandpropagationofinternaltides.Theinternaltidevelocitiesoftheuppe…  相似文献   
398.
介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的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即以我国赤潮高发区东海作为主要研究海域,重点开展重要有害赤潮种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适应策略研究;近海赤潮高发区有害赤潮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研究;近海赤潮高发区有害赤潮生消关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有害赤潮的危害机理及防治机理研究等。简要报道了项目通过现场综合航次获得的东海大规模赤潮发生前后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等诸多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结合实验室模拟研究,在探索重要赤潮生物种群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调控机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另外,对项目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9.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岸带水文地质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海潮波动引起的滨海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波动的定量解析及其应用;②潮间带海水一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模拟及其在海滩漏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③滨海近岸包气带中海潮波动引起的地下水气两相流及其生态和工程效应;④海底地下水排泄量的定量估计.  相似文献   
400.
Nan Wan is a 20 km wide tidally-dominated embayment situated between two headlands on the south coast of Taiwan. During spring tides, sudden sea-surface temperature drops occur twice each tidal cycle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f the bay, but only once in the eastern region. Shipboard ADCP surveys, moored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modelling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headland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ay generate strong tidally-induced eddies within the bay on each phase of the tide. The geometry of the region leads to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in size between the flood and ebb eddies. The flood eddy fills the entire basin, while the ebb eddy fills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 only. The strong (relative vorticity ≈10–16 f) cyclostrophic eddies are only weakly affected by Earth's rotation, and thus upwelling occurs within each eddy, causing two temperature drops per tidal cycle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 while only one drop in the eastern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