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3篇
  免费   1083篇
  国内免费   1117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200篇
地质学   2424篇
海洋学   3390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311篇
自然地理   95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326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528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482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326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203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81.
潮汐调和分析的一种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常规潮汐调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高低潮资料进行潮汐分析的算法。具体计算表明,该算法与现今通用的常规算法(即等间隔最小二乘法)相比,既可大大减少所需原始样本量,在相同记录长度内,是常规算法的三分之一还少,同时减少样本处理的前期工作量;又能保证潮位拟合的精度和预报的可信度,两者精度相当,结果一致。该算法原理简单、实用有效,对于局部样本缺损较易处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云南点苍山全新世以来的冰川湖泊沉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对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的粒度、磁化率、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孢粉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冰川地貌特征,以点、面两方面资料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试图建立该地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系列,共划分为6个气候阶段,以冷湿与暖干的组合为其特征。与其他西南季风区的环境变迁对比表明,点苍山受西南季风影响加强的时间晚于阿拉伯海而早于青藏高原,可以认为是联系以上两者的纽带。当西南季风在青藏高原逐步强盛以后,因地形作用致使本区湿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3.
在西藏南部普莫雍错不同位置处采集了四支岩芯沉积物,对其中一支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的年代序列,并对其他三支岩芯的上部沉积物进行了总有机碳、无机碳、粒度及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年代,对不同岩芯的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对比,讨论了该地区近200年来的环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处采集的岩芯其环境指标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在细节变化与环境指标的数值上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示了湖泊内部沉积状况的空间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采样点水深、水下地形以及与主要补给河流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的.PY04岩芯环境指标显示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在约1900AD之前较为稳定;在约1900-1940AD之间湖区环境波动加剧,地表侵蚀增强,沉积速率加快;湖区环境在1940AD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度显著升高,沉积物粒度增大,湖泊处于退缩状态,表明湖泊环境向暖干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4.
以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阐述了利用1∶20万和1∶5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开展成矿区带地球化学分区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地球化学分区示踪意义。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地球化学分区方法,其方法具有指示找矿方向的实际意义,对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具参考价值。地球化学分区为该区的找矿方向、成矿远景评价及基础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8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in unidirectional flow and its prediction through existing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A flume experiment of four sand samples collected on Oahu, Hawaii, provides 29 sets of sediment transport data in the bed-form and suspended transport stages. The measured transport data are compared with direct predictions from four energy-based transport models developed for siliceous particles. Corrections for the grain-size, fall velocity, and critical velocity of calcareous sand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are applied to the model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 calculations and measured data. The comparison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particle shape plays in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All four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give consistent predictions an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measured data. Two of the models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corrections in both the bed-form and suspended transport stages indicating that such an approach may provide an interim solution for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相似文献   
87.
基于ADCIRC与STWAVE模型,对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的波浪-潮流联合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S、SE向的平均浪与风暴浪在汊道近岸以产生西向沿岸流为主,SSW向平均浪与风暴浪作用时,在落潮主水道西侧形成东向沿岸流与西向沿岸流的交汇带。风暴浪作用下波生流与潮流的相互作用使瞬时流场与余流场均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平均浪作用时,汊道附近流速变化很小,而在风暴浪作用时流速增大,汊道内的涨、落潮流速不对称更为显著。在落潮主水道两侧由于波流联合作用产生涡漩,使动力减弱,从而造成泥沙落淤,而西向沿岸流的存在,使落潮主水道南侧边缘沙坝持续西移,泥沙沿落潮三角洲末端与冲流坝转运,导致新村港汊道口门西侧发育了规模较大的堆积地貌。  相似文献   
88.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是一种新兴的原位测试方法。通过安阳某工程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现场实践,确定了不同土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设计单位选择持力层提供数据,并为甲方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89.
为缓解内蒙古河段"二级悬河"形势,以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为研究对象,以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为调控主体,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研究。建立了输沙量、发电量最大的单目标模型以及多目标模型;分别采用自迭代模拟算法、逐次逼近动态规划算法(DPSA)和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优化算法(NSGA-Ⅱ)求解模型;设置了初始、常规、优化和联合优化4种方案。通过实例计算,联合优化调度方案的区间总冲刷量达到了0.38亿t,梯级发电量148.22亿kW·h。该方案以较小的电量损失换来了输沙量的大幅度增加,水沙调控效果显著,推荐为最优方案。研究成果量化了水沙调控效果和各目标间的转化规律,为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The late stage larvae of three erycinid bivalves (Mollusca: Pelecypoda: Leptonacea) taken from the brood chamber of the adult are described (Kellia cycladiformis, Lasaea rubra hinemoa, and L. maoria), and the provisionally identified late stage larva of the erycinid Arthritica bijurca taken from the plankton is described. Also, the D‐shaped larvae of the erycinid bivalves Kellia cycladiformis, Borniola reniformis, Arlhritica crassijormis, and A. bifurca taken from the parent brood chamber are described. The seasonal occurrence of each late stage larva in the plankton at the Bay of Islands (35° 15'S, 174° 10'E), Wellington Harbour (41° 16'S, 174° 51'E), and Raumati Beach (40° 56'S, 174° 58'E), New Zealand is described. Aspects of the reproductive cycles of Lasaea rubra hinemoa and Arthritica bifurca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