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444篇 |
海洋学 | 8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32.
燕山期由于受华夏构造自东向西仰冲作用的影响、改造作西侧伏的海西、印支褶皱带形成NE向分布、断面南倾、向西南撒开、向北东收敛,形如帚状推覆断裂带,在靠近收敛部分控制着金矿的分布。印支期金矿和碳酸盐台地礁岩的消失、礁前滑脱砾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系上超盆地的复合、有机质的热解、分异有关,形成成岩—后生矿床;燕山晚期金矿以改造作用为主,形成后生矿床。 相似文献
33.
34.
Albrecht Steck 《Swiss Journal of Geoscience》2008,101(2):515-546
This study presents a review of published geological data, combined with original observations on the tectonics of the Simplon
massif and the Lepontine gneiss dome in the Western Alps. New observations concern the geometry of the Oligocene Vanzone back
fold, formed under 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 and of its root between Domodossola and Locarno, which is cut at an acute
angle by the Miocene, epi- to anchizonal, dextral Centovalli strike-slip fault. The structures of the Simplon massif result
from collision over 50 Ma between two plate boundaries with a different geometry: the underthrusted European plate and the
Adriatic indenter. Detailed mapping and analysis of a complex structural interference pattern, combined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metamorphic grade of the superimposed structures and radiometric data, allow a kinematic model to be developed for
this zone of oblique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e following main Alpine tectonic phases and structures may be distinguishe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vements of shortening in fan shaped NW, W and SW directions accompanied the more regular NW- to WNW-directed
displacement of the Adriatic indenter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Editorial Handling: Stefan Bucher 相似文献
1. | NW-directed nappe emplacement, starting in the Early Eocene (~50 Ma); |
2. | W, SW and S-verging transverse folds; |
3. | transpressional movements on the dextral Simplon ductile shear zone since ~32 Ma; |
4. | formation of the Bergell – Vanzone backfolds and of the southern steep belt during the Oligocene, emplacement of the mantle derived 31–29 Ma Bergell and Biella granodiorites and porphyritic andesites as well as intrusions of 29–25 Ma crustal aplites and pegmatites; |
5. | formation of the dextral discrete Rhone-Simplon line and the Centovalli line during the Miocene, accompanied by the pull-apart development of the Lepontine gneiss dome – Dent Blanche (Valpelline) depression. |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Editorial Handling: Stefan Bucher 相似文献
35.
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推覆体内部变形及其与逆冲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天山造山带是古生代期间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伊塞克湖板块对接、碰撞的产物 ,主体由向南逆冲的推覆体组成。推覆体内部变形构造在垂直于主断面方向上呈规律性变化。从推覆体底部向上 ,褶皱从 A型褶皱 ,紧闭、等斜的 B型褶皱 ,前翼褶皱经斜歪、倒转褶皱渐变为对称的尖棱或箱状 B型褶皱 ;构造面理从发育主断面近平行的 S-面理及剪切滑移的 C-面理渐变为只发育与主断面近垂直的 D-面理。据此 ,可把推覆体自下而上划分成为递进剪切、过渡和等轴挤压三个变形域。变形过程分析表明 ,存在水平挤压变形和随后的简单剪切变形两个变形阶段 ,前者发育于主断裂面形成之前 ,后者发育于主断裂面形成之后。这指示南天山造山带以变形扩展速率高于断裂扩展速率为特征 相似文献
36.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倾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滑覆、推覆构造及其组合中。龙永煤田西部主要产生印支期的滑覆断层,应寻找走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东部主要产生燕山期的推覆断层,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龙永煤田中部主要产生印支期及燕山期的组合滑脱断层,应寻找上推下留型、上滑下留型、滑褶集中型的走向、倾向的富煤带。此项研究为龙永煤田进一步寻找富煤带指明了方向,同类型的勘探区可以参考。 相似文献
37.
塘坝子-葛仙山景点,地处举世瞩目的龙门山推覆-滑覆构造带上,已成为拟建中的“龙门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和溶洞景观,是成都旅游区和彭县景区内宝贵的旅游景观配套资源,除旅游开发价值较高外,亦是离成都市区较近较理想的人防各战疏散基地,因而具有一定的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对该景点的尽早开发,还可缓解邻区旅游热点的人满之患。 相似文献
38.
德兴推覆构造地质特征及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兴推覆构造是德兴斑岩铜矿和金山金矿的控岩控矿构造。论述了德兴推覆构造的地质特征及控矿意义。建立了以韧性剪切为特征的推覆构造控制金矿和斑岩铜矿的多因复成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9.
40.
西藏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矿区填图和路线调查,结合室内研究,指出:①甲玛-卡军果推-滑覆构造系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发,具有递进变形、自盆地中心向边部推覆、新盖老等特点,强变形于50Ma±。②推覆体下盘为叶巴组构造岩系;推覆体由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碳酸盐-碎屑沉积岩系构成,主体为轴面北倾的复式褶皱,自南而北分为前部带、中部带和后部带。滑覆构造系推覆形成的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自南而北分为后部带、中部带和前部带。③导致矿区蚀变的主要岩浆活动发生于推覆强变形后的松弛期,上侵受近南北向基底断裂和推覆断裂联合控制,就位受控于前部带推-滑覆褶断系,其后发生多次构造-岩浆-成矿液叠加,造就甲玛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