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1篇
  免费   2249篇
  国内免费   2865篇
测绘学   3297篇
大气科学   2201篇
地球物理   2302篇
地质学   6824篇
海洋学   1743篇
天文学   414篇
综合类   1328篇
自然地理   233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480篇
  2019年   605篇
  2018年   424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544篇
  2015年   664篇
  2014年   804篇
  2013年   829篇
  2012年   919篇
  2011年   1044篇
  2010年   837篇
  2009年   901篇
  2008年   939篇
  2007年   1107篇
  2006年   1046篇
  2005年   1004篇
  2004年   943篇
  2003年   792篇
  2002年   787篇
  2001年   603篇
  2000年   596篇
  1999年   478篇
  1998年   463篇
  1997年   397篇
  1996年   349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277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81.
杨洪刚  连琏  葛彤 《海洋工程》2006,24(1):60-67
研究水下运载器外挂负载的测试问题,根据负载功能,建立了负载的系统模型。考虑到系统可测性,模型中增设一些辅助元件和电路,测试计算机通过与负载的自动驾驶计算机通讯,由自动驾驶计算机施加激励和采集响应,完成测试。最后,对测试方案进行了仿真试验,并分析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982.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国家海洋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分别在上海和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建立了两个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示范系统。在这两个示范系统的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际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模型,提出了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包括:系统结构、数据与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数据流程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83.
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吸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文香  刘金雷  李金成  赵亮 《海洋通报》2006,25(5):17-21,83
以0#柴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的吸附规律,考察了吸附剂(沙粒)的粒径、海水盐度和温度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对溶解油的吸附速率较快,其吸附量与沙粒粒径成反比,与盐度成正比,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溶解油在颗粒物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其吸附模式符合Henery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984.
I. MUZIK 《水文研究》1996,10(10):1401-1409
The concept of a spatially distributed unit hydrograph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unit hydrograph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time–area curve of a watershed by the S-curve method. The time–area diagram is a graph of cumulative drainage area contributing to discharge at the watershed outlet within a specified time of travel.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time–area diagram is made possible by using a GIS. The GIS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links in the watershed flow network and to calculate distances and travel times to the watershed outlet for various points within the watershed. Overland flow travel times are calculated by the kinematic wave equation for time to equilibrium; channel flow times are based on the Manning and continuity equations. To account for channel storage, travel times for channel reaches are increased by a percentage depending on the channel reach length and geometry. With GIS capability for rainfall mapping, the assumption of a uniform spatial rainfall distribution is no longer necessary; hence the term, spatially distributed unit hydrograph. An example of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Waiparous Creek in the Alberta Foothills is given. IDRISI is used to develop a simpl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of the 229 km2 watershed, using 1 km × 1 km grid cells. A grid of flow directions is developed and used to create an equivalent channel network. Excess rainfall for each 1 km × 1 km cell is individually computed by the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SCS) runoff curve method and routed through the equivalent channel network to obtain the time–area curve. The derived unit hydrograph gave excellent results in simulating an observed flood hydrograph. The distributed unit hydrograph is no longer a lumped model, since it accounts for intern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and runoff. It is derived for a watershed without the need for observed rainfall and discharge data, because it is essentially a geomorphoclimatic approach. As such, it allows the derivation of watershed responses (hydrographs) to inputs of various magnitudes, thus eliminating the assumption of proportionality of input and output if needed. The superposition of outputs is retained in simulating flood hydrographs by convolution, sinc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some non-linear systems satisfy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The distributed unit hydrograph appears to be a very promising rainfall runoff model based on GI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985.
在锚链系统中,锚链本身的刚度和水流对其作用是影响锚链变形和受力的主要因素。应用分段外推的数值方法,分别对不同刚度和同一弹性锚链在均匀流作用以及同一弹性锚链在不同流速分布(流速在水深方向呈抛物线分布、对数分布)的水流作用下的变形和受力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了锚链自身的不同刚度及不同流速对锚链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刚度对锚链受力及变形影响明显,不同流速分布对锚链的偏移量几乎无影响,但对锚链的受力影响较大,选取抛物线型流速分布对锚链安全有利。  相似文献   
986.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特征,揭示该带的成藏条件和天然气富集特征。提出了米仓山演化模式,认为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可供钻探的圈闭发育,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储层、保存条件是成藏关键。其中,二叠系为主要烃源岩,二叠系生屑灰岩和飞仙关组鲕粒灰岩为主要储集层,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膏盐岩层为主要盖层。并且,冲断带构造演化的时序性表现为由西向东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变形时间变晚,同时前陆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目的层系、圈闭幅度、类型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87.
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展示了库车坳陷白垩系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野外露头、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坳陷东部白垩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发育湖泊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和三角洲体系等四种沉积体系类型;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经历了早、中、晚期的演化,早期发育了以扇三角洲体系为主的沉积环境,中期形成了大范围的浅湖环境,晚期以三角洲平原相环境为特色;平面上,白垩系岩相古地理南北分带明显,具有南北双向提供物源的特征,粗碎屑分布在坳陷较陡的北侧。库车坳陷东部储层主要由三种三角洲体系砂体和滨岸沙坝砂体构成,砂体厚度大,分布广,储集条件好。  相似文献   
988.
构造解析应从构造的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变形量和变形时间四个方面入手,合理的构造解释方案是构造解析的基础,论文将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等几何学方法应用到地震解释中,从以上4个方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做了系统的构造解析。地层结构揭示第一排背斜带深部发育楔状构造,楔状构造由5个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的断层转折褶皱叠加而成,是潜在的勘探目标群。在构造楔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台阶状逆断层的大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另一部分位移量则沿西山窑组煤层向北传递至第二排背斜带,在总位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第一排背斜带和第二排背斜带在走向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位移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989.
介绍了车载流动型人卫激光测距仪光学系统(包括激光发射系统、接收系统及微光电视监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着重叙述了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关键部件几何尺寸的确定及重要元器件的选取。设计基于流动型仪器应满足的防振、体积小、调校方便、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多年的实测证明,这种光学系统不仅能满足流动型人卫激光测距仪总体设计要求,而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990.
分析了ComGIS的特点,并结合其特点,利用VisualBasic6.0,SuperMap和SQLServer2000等软件实现了校园导航系统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可视化查询、测量地图等,同时介绍了系统空间数据库和空间地理模型的建立,以及在系统的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多媒体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