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93篇 |
免费 | 4326篇 |
国内免费 | 48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27篇 |
大气科学 | 2505篇 |
地球物理 | 2943篇 |
地质学 | 12420篇 |
海洋学 | 3178篇 |
天文学 | 244篇 |
综合类 | 2188篇 |
自然地理 | 46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5篇 |
2023年 | 367篇 |
2022年 | 722篇 |
2021年 | 835篇 |
2020年 | 795篇 |
2019年 | 951篇 |
2018年 | 796篇 |
2017年 | 879篇 |
2016年 | 948篇 |
2015年 | 1010篇 |
2014年 | 1303篇 |
2013年 | 1110篇 |
2012年 | 1425篇 |
2011年 | 1377篇 |
2010年 | 1215篇 |
2009年 | 1345篇 |
2008年 | 1249篇 |
2007年 | 1457篇 |
2006年 | 1410篇 |
2005年 | 1354篇 |
2004年 | 1209篇 |
2003年 | 1169篇 |
2002年 | 1009篇 |
2001年 | 838篇 |
2000年 | 670篇 |
1999年 | 626篇 |
1998年 | 508篇 |
1997年 | 477篇 |
1996年 | 434篇 |
1995年 | 355篇 |
1994年 | 328篇 |
1993年 | 271篇 |
1992年 | 255篇 |
1991年 | 206篇 |
1990年 | 122篇 |
1989年 | 188篇 |
1988年 | 87篇 |
1987年 | 81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877年 | 2篇 |
18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fold-thrust belt in the southern Tarim basin, China
The west Kunlun fold-thrust belt (WKFTB) and the Altun fold-thrust belt (AFTB) are respectively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The analyses of typical structure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the fold-thrust belts reveal their different structural and petroleum features and mechanisms. WKFTB differs from AFTB by abundant fault-related folds and triangles zones, and was formed by northward extrusion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 AFTB was affected synchronously by northward extrusion of the Altun orogen and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ping of the Altun Fault, so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inor scale and the monotonous structural styles. The Aqike anticline and the Aqike fault, of which the strikes are orthogonal to the strike of the fold-thrust belts, are regarded as the adjustive structures between both of the fold-thrust belts. The oil-gas pools of WKFTB develop mainly in the faulted-related anticline traps, but the oil-gas pools of AFTB develop mainly in the low fault-block and anticlines traps related with the paleo-uplifts. There are different explor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both of the fold-thrust belts. 相似文献
13.
14.
碳酸岩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出露相对较少的幔源岩石,其中Sr与Nd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统计了世界上主要碳酸岩的锶、钕、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显示,碳酸岩源区主要是洋岛玄武岩高U/Pb的HIMU端员和富集端员(EM1或EM2)的混合作用;此外大部分碳酸岩的锶、钕同位素落在大洋玄武岩范围内;这些均表明其成因与地慢柱有密切联系。碳酸岩及与之共生的硅酸岩的同源或独立源区模式部很难充分解释两者同位素组成特征,逭反映碳酸岩的演化模式涉及更复杂的过程。可能是俯冲作用使碳酸岩源区经历不同时间和程度的富集、亏损过程导致地幔源区成分不均一。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突变性与周期性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突变性和周期性是水文时间序列的两个重要特征。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各区域水文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各不相同,它们的突变和周期变化及其形成的物理机制遍异,因此系统分析各区域水资源突变性和周期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把黄河流域划分为15个区域,计算出各区域1951—1998年的年天然径流量系列。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检测黄河流域各区域年天然径流量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各区域的突变年份不完全一致,主要在1953—1955年、1979—1983年、1991—1993年等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与北半球气候突变具有一致性,且由于下垫面改变、人类活动等影响而复杂化。利用Morlet小波分析各区域年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周期,发现主要存在3~4a、7~9a、11a的周期,形成这些周期的物理因子有太阳黑子、海—气相互作用和下垫面因素等。通过分析黄河流域主要产流区不同时段小波系数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径流量主要以短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阳光带"的崛起对中国西部城市化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开发以城市化为先导,中国西部大开发本质上也是西部城市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应以城市为中心组织与落实。本文通过透视美国“阳光带”城市崛起的历史,尤其是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西部城市化战略实施中应将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方式和地方重要的公共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影响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15个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转换速度、产业转换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差异明显,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其种群数量恢复情况及活动规律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选择长江宜昌段江豚活动频繁的葛洲坝下游至胭脂坝江段为研究区域,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采用定点目测、水上流动监测与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区监测长江江豚的游泳行为,分析长江江豚的活动规律,构建了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识别影响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关键因素,建立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葛洲坝至胭脂坝长江干流段监测到最大江豚出水头次为19头次,长江江豚集群规模以2~3头最为常见,占比达58.1%;长江江豚主要表现出4种行为特征,各行为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玩耍>休息>摄食>抚幼。(2)长江江豚在葛洲坝下游近坝区(A区,葛洲坝至至喜长江大桥)出水头次最多,且在秋冬季节累计出水头次多于春夏季节,冬季累计出水头次最高,达252头次。(3)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电站下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浊度增大,长江江豚出水的概率减小。本文研究结果对长江江豚生态保护策略及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ens of the investigated soil profiles scattered over the Fildes Peninsula, King George Island, the maritime Antarctic, the soil-forming processes were discuss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on the weathering crusts resulted from various physical courses, the strong freeze-thaw action within regolith, significant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evident leaching and illuviation, as well as initial argillification domina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ils on the Fildes Peninsula.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juvenility of genesis, poor profile-expression, variation in column thickness, etc. characterized the pedogenetic features of the soils of the Fildes Peninsula. 相似文献
20.
湘中南二叠系孤峰组硅质岩的成因属性及其地球动力学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层状硅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