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329篇 |
免费 | 10111篇 |
国内免费 | 145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31篇 |
大气科学 | 6325篇 |
地球物理 | 10760篇 |
地质学 | 38608篇 |
海洋学 | 7382篇 |
天文学 | 2334篇 |
综合类 | 4063篇 |
自然地理 | 95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7篇 |
2023年 | 964篇 |
2022年 | 1848篇 |
2021年 | 2153篇 |
2020年 | 2191篇 |
2019年 | 2552篇 |
2018年 | 2114篇 |
2017年 | 2373篇 |
2016年 | 2605篇 |
2015年 | 2754篇 |
2014年 | 3290篇 |
2013年 | 3147篇 |
2012年 | 3626篇 |
2011年 | 3833篇 |
2010年 | 3278篇 |
2009年 | 3881篇 |
2008年 | 3702篇 |
2007年 | 4159篇 |
2006年 | 4003篇 |
2005年 | 3497篇 |
2004年 | 3307篇 |
2003年 | 3128篇 |
2002年 | 2790篇 |
2001年 | 2399篇 |
2000年 | 2168篇 |
1999年 | 2053篇 |
1998年 | 1720篇 |
1997年 | 1586篇 |
1996年 | 1444篇 |
1995年 | 1240篇 |
1994年 | 1229篇 |
1993年 | 1054篇 |
1992年 | 854篇 |
1991年 | 625篇 |
1990年 | 524篇 |
1989年 | 462篇 |
1988年 | 317篇 |
1987年 | 210篇 |
1986年 | 131篇 |
1985年 | 88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32篇 |
1978年 | 38篇 |
1977年 | 24篇 |
1975年 | 4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61.
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富铁闪锌矿中硫化物包裹体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热液脉型的铅-锌-银矿床(3个)和银矿床(1个)和闪锌矿中硫化物包囊体的特征研究表明,石英-硫化物阶段富铁闪锌矿(主矿物)的硫化物包裹体十分发育:沿生长带产出的乳滴状黄铜矿与主矿物为共同沉淀成因;沿穿切主矿物的黄铜矿或石英细脉两侧,和受粗粒黄铜矿溶蚀的富铁闪锌矿近接触部位发育的乳滴状黄铜矿为渗透-交代产物;沿解理(裂隙)或粒间、粒内产出的各种形态磁黄铁矿是充填-交代的结果;沿解理分布的脉状毒 相似文献
962.
"三联式"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数字找矿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矿产勘查已步入数字化,定量化研究的新阶段。“三联式”成矿预测及资源评价途径正是“数字找矿”的创新探索。“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以成矿多样性分析与矿床谱系研究为指导,将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三方面定量化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矿产预测及定量评价的有机切入点,是实现全面数字找矿的必由之路,也是矿产勘查评价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963.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2009年完成,安徽省于2008年4月率先启动了芜湖县的试点工作,并自行购买了ALOS1B1级数据制作DOM,套合上矢量的原始土地利用现状图,以便于外业调绘的全面开展.下面,是笔者对利用ALOS1B1级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以及外业调绘用图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此方法易于掌握,调绘底图的生产快速,质量可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64.
965.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6.
甘肃北山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成矿作用与找矿工作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甘肃北山地区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的空间分布与构造,矿化集中区的耦合关系;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活动有成因关系的几个典型矿床;印支燕山期作用强度、构造环境、矿源层和矿化集中区。 相似文献
967.
大型维歇特地震仪自德国引进南京地震台已近70年。本文简要叙述了该仪器的性能;并以南京地震台的大型维歇特地震仪的记录为例,介绍了该仪器在300-2000km范围内的记录特征,回顾了该仪器在地震速报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68.
我们收集了紫坪铺水库区域台网记录到的2004年8月16日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发生在震中区及附近区域的486个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运用碎裂分析法对这些震源机制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汶川地震前3年多时间内震源区应力水平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强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区域约在2007年6月发生了应力突变,出现了2个应力异常高值区,其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龙门山中央断裂的应力水平降低,最终强震发生在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之间的应力梯度带上.汶川地震前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类似于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失稳前的地震成核现象,符合地震成核的宏观表现.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鲜水河断裂的短基线测量也显示出,在同一时间段鲜水河断裂南段由左旋滑动转为异常的右旋错动,反映了汶川强震前整个巴颜喀拉块体有向东加速运动的异常过程. 相似文献
969.
考虑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联合作用下热带大洋的响应问题.结果表明,只有一阶的经向风应力或具有辐合辐散的经向风应力才对最后的速度场和位势场造成影响.零阶的扰动温跃层和纬圈流受风应力的直接驱动和Kelvin波、Rossby短波的影响,而Rossby短波由经向风应力直接造成;二阶模则受风应力的直接驱动和Rossby短波的作用,同时经向风应力也产生了附加的Rossby短波.另外,在西边界处存在很强的暖水补充到赤道的现象,经向风应力有使暖水向赤道输送的作用,而西风应力使西边界处的暖水向东输送. 相似文献
970.
Fred Worrall Ross Morrison Chris Evans Joerg Kaduk Susan Page Alex Cumming Mark Rayment Nicholas Kettridge 《水文研究》2021,35(12):e14431
Whilst all ecosystems must obey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se physical bounds and controls on ecosystem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largely ignored across the ecohydrological literature. To unravel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underlying restraints on ecosystem form and function, and their power to inform ou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we have calculated the entropy budget of a range of peat ecosystems. We hypothesize that less disturbed peatlands are ‘near equilibrium’ with respect to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nd thus respond to change by minimizing entropy production. This ‘near equilibrium’ state is best achieved by limiting evaporative losses. Alternatively, peatlands ‘far-from-equilibrium’ respond to a change in energy inputs by maximizing entropy production which is best achieved by increasing evapotranspiration. To test these alternativ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nergy balance time series from seven peatlands across a disturbance gradient. We estimate the entropy budgets for each and determine how a change in net radiation (ΔRn) was transferred to a change in latent heat flux (ΔλE). The study showed that: (i) The transfer of net radiation to latent heat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peatlands. One group transferred up to 64% of the change in net radiation to a change in latent heat flux, while the second transferred as little as 27%. (ii) Sites that transferred the most energy to latent heat flux were those that produced the greatest entropy. The study shows that an ecosystem could be ‘near equilibrium’ rather than ‘far from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