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59篇 |
免费 | 5827篇 |
国内免费 | 42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04篇 |
大气科学 | 3795篇 |
地球物理 | 3625篇 |
地质学 | 10680篇 |
海洋学 | 3726篇 |
天文学 | 273篇 |
综合类 | 1677篇 |
自然地理 | 51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61篇 |
2023年 | 483篇 |
2022年 | 878篇 |
2021年 | 1054篇 |
2020年 | 997篇 |
2019年 | 1146篇 |
2018年 | 927篇 |
2017年 | 1028篇 |
2016年 | 1052篇 |
2015年 | 1162篇 |
2014年 | 1358篇 |
2013年 | 1299篇 |
2012年 | 1454篇 |
2011年 | 1401篇 |
2010年 | 1203篇 |
2009年 | 1439篇 |
2008年 | 1316篇 |
2007年 | 1550篇 |
2006年 | 1485篇 |
2005年 | 1308篇 |
2004年 | 1168篇 |
2003年 | 1111篇 |
2002年 | 960篇 |
2001年 | 785篇 |
2000年 | 643篇 |
1999年 | 588篇 |
1998年 | 480篇 |
1997年 | 452篇 |
1996年 | 408篇 |
1995年 | 349篇 |
1994年 | 320篇 |
1993年 | 263篇 |
1992年 | 243篇 |
1991年 | 187篇 |
1990年 | 109篇 |
1989年 | 168篇 |
1988年 | 71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8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HPFRC)耗能墙-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考虑HPFRC耗能墙材料强度、配筋率、距离柱边距离、耗能墙宽厚比以及高宽比等因素,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参数扩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上述前3个参数取值的增加,试件各个荷载特征点的水平承载力均有所提高,但变形能力变化不大;随着HPFRC耗能墙宽厚比的增大,试件各个荷载特征点的水平承载力均明显减小,极限位移也有所减小;随着HPFRC耗能墙高宽比的增大,试件各个荷载特征点的水平承载力均明显减小,但峰值荷载点对应的位移有所增大。为保证此类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HPFRC耗能墙材料强度、配筋率、HPFRC耗能墙宽厚比、高宽比和HPFRC耗能墙距离柱边距离等参数,提出了相关建议值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2.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指标在性能化抗震设计中具有广泛应用。现有研究成果大多采用国外试验数据库,在国内实际工程结构的应用中面临挑战。因此,文中收集了国内公开发表的132组钢筋混凝土柱和24组钢筋混凝土梁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数据,分析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的转角性能指标与试验转角之间的相对误差。研究发现,《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部分转角性能指标忽略了关键参数的影响,相对误差较高,各性能指标之间的安全冗余度相差较大。文中对此提出了修正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转角性能指标,更好地考虑了关键参数的影响,既降低了相对误差,又保证了安全冗余度的一致性,能够更合理地判断构件的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153.
Vahid GHOLAMI; Mohammad Reza KHALEGHI; Edris TAGHVAYE SALIMI 《山地科学学报》2020,17(7):1724-1734
Groundwater is the main source for water provis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such as Iran.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was simulated by using a hybrid model integrating a Self-Organizing Map(SOM)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SOM and GIS were used as pre-processing and postprocessing tools in the Mazandaran Plain. Further, the Ground Water Quality Index(GWQI) and its effective factors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digital maps and the secondary data. Neuro Solutions software was used for simulating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To do this, a model was trained and optimized in the SOM and then the optimized model was tested. In the next step, the performance of SOM in ground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was confirmed(test stage, Rsqr=0.8, and MSE=0.008). Then, the digital maps of the SOM inputs were converted to raster format in GIS. In the last step, a raster layer was generated by combining the model input layers which comprised the model inputs values. The tested SOM was used to simulate GWQI in the sites without the secondary data of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Finally,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map was generated by coupling the results of SOM estimations and GIS capabiliti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upling of SOM and GIS has high performance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 limited area of the studied plain has groundwater resources with low quality(GWQI0.04). Therefore, that will be a threat to the life of humans, animals, and vegetative spec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lan for managing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in the Mazandaran plain. 相似文献
154.
利用2017—2019年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Ka波段云雷达资料,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激光云高仪资料,从强度、速度、线性退极化比以及晴空回波高度等方面,分析晴空回波垂直结构和变化特征。基于激光和微波对粒子半径和数密度散射的差异,区分云和晴空回波。结果表明:Ka波段云雷达探测到的晴空回波在边界层主要包含层状湍流回波和点状昆虫回波,且回波顶高在3000 m以内。晴空回波强度和高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冬季回波顶高较低,夏季回波顶高较高,与地面气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每年的1,2,11,12月几乎没有晴空回波,而7月和8月回波顶平均高度最高。晴空回波反射率因子为-40~-15 dBZ,其中层状湍流回波反射率因子概率密度峰值处反射率因子为-35 dBZ,点状昆虫回波反射率因子概率密度峰值处反射率因子为-30 dBZ。晴空回波垂直移动速度为-1.5~+0.5 m·s-1,整体呈下沉运动。层状湍流回波线性退极化比较点状昆虫回波稍大,一般为-10~-5 dB,点状昆虫回波线性退极化比一般为-15~-8 dB。 相似文献
155.
采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对评判实例的稳定性因素的定性分析基础上,选取主要因素四类14项作为稳定性评价指标并将其定量化,按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四个级别进行综合评判,评判结果与斜坡的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6.
由于存在地层缺失、井眼穿层不断变化、重点层段测井曲线较少、井眼环境复杂、测井响应值与储层参数关系较为复杂等特点,页岩气储层水平井测井解释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水平井钻遇地层模型—水平井间及水平井与直井响应差异分析—水平井曲线校正—基于直井的参数评价模型”的评价技术流程,进行页岩气水平井TOC测井评价.在测井评价中,针对响应规律复杂的特点,采用直方图法进行测井响应规律分析,同时考虑到水平井测井曲线较少,为了综合利用测井曲线信息,结合曲线重叠方法提出双重信息融合评价模型.结果 表明,本方法在充分分析测井响应差异的基础上对水平井测并曲线进行校正,且提出的双重信息融合模型具有能充分利用测井信息、评价精度高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7.
西秦岭位于东西向展布的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带与南北向展布的贺兰山-龙门山-川滇地震带构成的巨型\"十字\"构造区的交汇点,是中国大陆中部\"西秦岭-松潘构造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秦岭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侧向扩展过程密切相关。该区构造变形的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对于揭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动力过程及强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西秦岭地区主要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滑动速率及跨断裂GPS应变速率的结果表明,这一时期西秦岭构造带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活动方式转换,主要的构造变形过程是通过其内部一系列低滑动速率的断裂活动以及断裂之间隆起山脉与盆地的变形,共同承担着自东昆仑断裂向西秦岭断裂之间的转换平衡。在调节这种构造转换过程中,西秦岭地区以\"连续变形\"为特征,即区域内的应变是以多条相对低滑动速率断裂的弥散变形遍布全区,并且西秦岭及其周缘块体的旋转作用也吸收了部分变形分量。综合已查明的区域构造活动特征、新生代岩浆活动、地球物理资料以及现今地貌特征可知,西秦岭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下,岩石圈的结构存在明显的流变学分层,一方面,西秦岭的上地壳保留了主造山期的地质构造形态,但中—下地壳的弱化使得莫霍面之上的圈层解耦,深部可流动的岩石圈地幔不但改变了陆内造山带的结构,同时也控制了现今上地壳连续变形的发育;另一方面,西秦岭内部的中强震主要发生在高速(或高阻)与低速(或低阻)的构造边界带附近。这种独特的流变学结构导致西秦岭在青藏高原向北生长和侧向扩展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构造变形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西秦岭地区的晚新生代构造转换过程及其机制,不仅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深入认识南北地震构造带中段未来的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8.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共12个影响因子,并依据评价因素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赋值,进而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沈抚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沈抚新区以稳定区和次稳定区为主,面积为728.9 km2,占总面积的81.07%,有利于规划和建设。建议在地下工程穿越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时,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基础和边坡的稳定性。规划的地铁9号线主要穿越次不稳定区和次稳定区。施工带在埋深15~25 m之间,该段地层主要为卵砾石堆积层、泥包砾堆积层与变质片麻岩强风化带及其交接部位,施工带处于地下水浸没带或变动带,其支护比较困难,建议尽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障施工顺利和安全,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降水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159.
地表-地下水系统水、热迁移转化与裸土蒸发机理研究对于水量平衡以及地表能量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原位蒸渗仪长期观测,结合数值模拟,选择2种地下水位初始埋深分别为80 cm(浅埋深)和290 cm(深埋深)的情景,研究了变饱和带水热迁移转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裸土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饱和带土壤水的运动规律受水头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共同驱动,且在不同水位埋深条件下呈现不同的运动方式;浅埋深条件下,受水头梯度的作用,土壤的毛细上升高度能够到达地表,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在毛细力驱动下向上运移,土壤内部不存在零通量面,温度对水分运动的影响较小,发现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在毛细力作用下直接贡献土壤蒸发;深埋深条件下,水头和温度是土壤水运动过程的关键因素,位于地表以下18 cm以浅土壤内部出现孤立的零通量面,阻止了土壤水的向上运移,导致蒸发量减小。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毛细上升高度的1.6倍时,地下水不再直接参与土壤蒸发,但会间接地影响包气带的水分转化;因此模拟期间浅埋深的裸土累积蒸发量约为深埋深累积蒸发量的4倍。 相似文献
160.
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是洪涝平原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洪涝平原生产布局和人类经济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介绍了一种洪涝风险图的编制方法。首先概化平原内河图,用明渠一维非恒定流模拟水流运动,得到各地的水位和流量,比较水位和数学地形模型(DEM)的高程,将水位高过DEM的地方划为洪涝危险区,本文以太湖流域湖西区为例作出洪涝风险图,并且介绍了洪涝风险图在国民经济部门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