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50篇 |
免费 | 3664篇 |
国内免费 | 57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64篇 |
大气科学 | 2210篇 |
地球物理 | 3453篇 |
地质学 | 14286篇 |
海洋学 | 3226篇 |
天文学 | 250篇 |
综合类 | 1431篇 |
自然地理 | 45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385篇 |
2022年 | 727篇 |
2021年 | 872篇 |
2020年 | 835篇 |
2019年 | 953篇 |
2018年 | 825篇 |
2017年 | 892篇 |
2016年 | 964篇 |
2015年 | 1007篇 |
2014年 | 1225篇 |
2013年 | 1118篇 |
2012年 | 1442篇 |
2011年 | 1316篇 |
2010年 | 1144篇 |
2009年 | 1351篇 |
2008年 | 1275篇 |
2007年 | 1555篇 |
2006年 | 1590篇 |
2005年 | 1420篇 |
2004年 | 1290篇 |
2003年 | 1209篇 |
2002年 | 1055篇 |
2001年 | 868篇 |
2000年 | 736篇 |
1999年 | 714篇 |
1998年 | 582篇 |
1997年 | 550篇 |
1996年 | 497篇 |
1995年 | 398篇 |
1994年 | 382篇 |
1993年 | 335篇 |
1992年 | 287篇 |
1991年 | 246篇 |
1990年 | 162篇 |
1989年 | 187篇 |
1988年 | 99篇 |
1987年 | 99篇 |
1986年 | 53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5篇 |
1954年 | 4篇 |
18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印度洋偶极子与热带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交叉谱方法, 将印度洋偶极子 (简称IOD) 与ENSO的相关关系分解到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来分析, 进而通过对海气耦合过程的初步分析, 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上IOD与ENSO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IOD与ENSO在准1~2年、 准3年、 准4年等三个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同时, IOD还存在一个独立于ENSO的模态, 主要表现在准8个月时间尺度上。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看, 在与ENSO相关的三个特征时间尺度上, IOD年际变率主要通过引发热带印度洋纬向风异常并且东传到太平洋, 从而引起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变率。与ENSO相对独立的IOD模态则没有类似的纬向风异常东传过程。此外, 在上述四个不同时间尺度上, 产生IOD变率的印度洋海气耦合过程不尽相同, 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994.
川东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是华南地区海相地层中的优质烃源岩之一,且分布广泛,厚度大,是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区。通过研究区30条野外露头剖面和12口钻井的资料分析,结合岩性、元素地球化学、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相标志研究,对川东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川东南—黔北地区龙马溪组识别出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砂泥质浅水陆棚、砂质浅水陆棚、灰泥质浅水陆棚、灰质浅水陆棚、浊流沉积、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浊流等8种沉积类型,其中泥质深水陆棚是龙马溪组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沉积环境。通过对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龙马溪组底部缺氧的滞留环境和缓慢的沉积速率是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为区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95.
通过监测和分析济南市市区降水、屋面雨水水质和水量过程,屋顶雨水属微污染类水,经前期雨水弃流和预处理达到一定质量标准,通过管井回灌到裂隙岩溶含水层,可用于饮用水供水和保护地下水环境。已做的示踪试验表明,北方岩溶含水介质多属多重裂隙岩溶通道,因此在人工开采条件下,回灌应关注快、慢速流带来的不同水质变化问题,包括屋面雨水与裂隙岩溶介质的水岩作用。澳大利亚的案例说明,裂隙岩溶含水层对不同污染物有着不同的衰变效果。100多年来Mount Gambier市城区雨洪水经非承压石灰岩含水层径流一直排放到作为城市供水的蓝湖,到目前它对蓝湖水质没有表现出任何可量度的损害。但对于济南市的屋顶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望江山层状岩体位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汉南杂岩带中,岩体从底部到顶部由超镁铁质岩过渡为中性岩:底部主要由辉石岩和橄长岩组成;中部为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上部为辉长岩和闪长岩。研究以中部岩相带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为对象,通过主要矿物的主微量元素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查明望江山岩体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组成的大陆下岩石圈地幔,并且地幔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岩体中部带的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钛铁矿—磁铁矿矿物对成分计算表明,母岩浆在形成时具有较高氧逸度。通过单斜辉石压力计得到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12.9~18 km。对岩体母岩浆橄榄石分离结晶过程的模拟计算表明,中部带橄榄石为母岩浆经过~28%分离结晶的产物。此外,铂族元素(PGE)组成暗示岩体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硫化物熔离,可能与缺乏地壳物质混染有关。岩体中单斜辉石与岛弧环境堆晶岩中单斜辉石成分相似,不同于裂谷环境中堆晶单斜辉石的成分;同时,全岩Th/Yb和Nb/Yb比值也与岛弧玄武岩比值相似,因此矿物和全岩成分均说明望江山层状岩体应形成于岛弧环境。研究认为扬子北缘在新元古代长期的俯冲过程中,大洋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上涌,提供热源使交代大陆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具有岛弧特征的镁铁质岩浆,在局部伸展环境中上升侵位形成汉南杂岩带中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 相似文献
997.
托莫尔日特-赛坝沟蛇绿混杂岩带位于柴北缘结合带东段,对该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变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变基性火山岩SiO2含量为47.78%~50.01%,MgO含量为4.52%~9.36%,~TFeO含量为8.00%~14.94%,K2O含量为0.04%~0.80%,Na2O含量为1.02%~4.20%,具典型的拉斑玄武质岩浆特征。微量元素上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弱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特征,表明该基性岩很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变基性火山岩年龄为480.1±1.8 M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原特提斯洋在早奥陶世已经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五河杂岩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南缘最重要的岩石单元。然而,直至今日,人们对于该组杂岩一直缺乏足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其形成的变质条件分歧较大。本文通过对蒙城南ZK02钻孔中五河杂岩的构成和地质特征详细研究表明五河杂岩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为一套由云母片岩、大理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的变质表壳岩系,下段为一套基性变质岩,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角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和少量的混合岩。同时,针对下段特征岩石(石榴斜长角闪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分析,并应用不同的温压计进行P-T条件评价和比较,结合岩相学限定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五河杂岩的主体普遍经历了高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温压范围为:T=671 ℃~700 ℃和P=0.82~0.95 GPa,地温梯度约为25~28 ℃/km,与典型陆壳地温梯度类似。与同邻区主要岩石单元的变质级别相比,五河杂岩应当形成于板内变质环境,并不具备造山带变质特征。 相似文献
999.
Features of the Extremely Severe Drought in the East of Southwest China and Anomali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Summer 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extremely severe drought and the anomal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summer 2006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characteristic circulation indices given by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20 stations in the east of Southwest China (ESC) from 1959 to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less period started from early June and ended in early September 2006 with a total of more than 80 days,
and the rainfall was especially scarce from around 25 July to 5 September 2006. Precipitation for each month was less than
normal, and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 indices shows that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2006 was the least since 1959. The
extremely severe drought in the ESC in summer 2006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rsistent anomalie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i.e., anomalies of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westerlies, South Asian high, lower-level flow, water vapor transport, vertical motion, and so on. Droughts usually occur
when the WPSH lies anomalously northward and westward, or anomalously weak and eastward. The extreme drought in summer 2006
was caused by the former. When the WPSH turned stronger and shifted to the north and west of its normal position, and the
South Asian high was also strong and lay eastward, downdrafts prevailed over the ESC and suppressed the water vapor transfer
toward this area.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position of the westerlies and the mid-high latitude circulation disfavored the
southward invasion of cold air, which jointly resulted in the extremely severe drought in the ESC in summer 2006. The weak
heat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vigorous convective activities over the Philippine area were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strong WPSH and its northwestward shift in summer 2006. 相似文献
1000.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platifrons)是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共有种,也是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境营造种。以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为研究对象,基于贝壳日生长轮方法,分析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年龄与生长速率,建立了其年龄与贝壳壳长关系的生长方程。同时,结合获得的生长方程,分析了南海F冷泉采样点(119.285 6°E,22.115 4°N)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样获得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最大壳长为11.4 cm,最大寿命为13.5龄。研究区域的贝壳长度分布集中在4~7 cm,占比60%;年龄分布集中在2~4龄,占比49.7%。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冷泉区域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