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25篇 |
免费 | 7595篇 |
国内免费 | 38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23篇 |
大气科学 | 2723篇 |
地球物理 | 3142篇 |
地质学 | 13588篇 |
海洋学 | 3480篇 |
天文学 | 249篇 |
综合类 | 2303篇 |
自然地理 | 46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401篇 |
2023年 | 491篇 |
2022年 | 840篇 |
2021年 | 952篇 |
2020年 | 925篇 |
2019年 | 1038篇 |
2018年 | 897篇 |
2017年 | 972篇 |
2016年 | 1032篇 |
2015年 | 1077篇 |
2014年 | 1435篇 |
2013年 | 1232篇 |
2012年 | 1560篇 |
2011年 | 1451篇 |
2010年 | 1302篇 |
2009年 | 1389篇 |
2008年 | 1309篇 |
2007年 | 1487篇 |
2006年 | 1460篇 |
2005年 | 1396篇 |
2004年 | 1233篇 |
2003年 | 1189篇 |
2002年 | 1019篇 |
2001年 | 878篇 |
2000年 | 689篇 |
1999年 | 630篇 |
1998年 | 504篇 |
1997年 | 490篇 |
1996年 | 436篇 |
1995年 | 365篇 |
1994年 | 331篇 |
1993年 | 278篇 |
1992年 | 266篇 |
1991年 | 209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190篇 |
1988年 | 91篇 |
1987年 | 74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8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岩外17928柱状样吕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和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4期)和氧同位素6期时,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这两个时期出现高值,说明此时该区具有同的生力水平,这种现象可能与冰期时陆营养盐输入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并在此形成上升流有关。 相似文献
972.
多钙钾石膏产于四川省渠县农乐地区中-下三叠统的杂卤石矿层里,与硬石膏一起交。代杂卤石。矿物呈板状,{110}解理中等。比重2.91。折光率:Ng=1.585,Nm=1.5θ8,NP=1.560。二轴晶正,2V=79°。该矿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_0=17.479A,b_0=6.821A,C_0=18.218A,β=113.39°。粉末图的五条强衍射线为:3.01(10)、3.16(8)、3.38(6)、2.83(4)、2.74(3)。根据化学分析计算,其化学式为:K_2SO_4·5CaSO_4·H_2O。结晶水含量2.O4%。文内列出了该矿物的差热(DTA)和热失重(TGA)、红外吸收光谱等新资料。 相似文献
973.
新疆夏季变湿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1961-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新疆夏季(6~8月)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新疆夏季1971-1986年干旱期和1987-2003年湿润期的大气环流变化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平均环流场上,中亚-巴尔喀什湖槽及上下游地区脊的增强是新疆地区夏季变湿的环流场特征之一,且中亚-巴尔喀什湖槽随高度增加强度明显增强,200 hPa达到最强;源于低纬阿拉伯海向北直至中亚对流层低层偏南的强气流是湿润期环流异常、降水增多的又一特征,也是水汽重要来源之一;中亚上空高空急流轴南压是新疆夏季湿润期与干旱期高空急流最重要的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974.
过去500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文章以金川和红原两组泥炭纤维素Δδ13C时间序列值的反向变化来指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5000年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可分为4个阶段,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在2800~2200B.C.期间持续偏北,2200~600B.C.期间持续偏南,600B.C.~1200A.D.期间在北进与南移之间频繁波动,以及1200~1900A.D.期间再次持续偏北,它们导致降雨量在中国大陆上不同的分布.从约1900A.D.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偏南阶段,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75.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整体人类演化框架中来考虑,重新审查已有的发现,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骨角工具、装饰品和更精制的石器组合为代表的早段(EUP)和以细石叶工艺为代表的晚段(LUP);并确定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适应至少经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存在至少4种适应模式;而且其地域化的特征是从早到晚加强。人类的适应辐射则主要表现于人口的扩张,特别是向极端环境的殖民,技术模式的迅速转换和地域化特征的加强。 相似文献
976.
977.
978.
979.
Bi Fuzhi Yuan Youshen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1997,71(4):395-406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quantitative tectonic indicators and some qualitative indicat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coast areas of Fujian, Guangdong, Taiwan and Hainan. The mai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include uplift amplitude of the Moho, Quaternary and Late Holocene coasts. The paper also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 o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urface uplifted zones. Taiwan is a famous neotectonic zone and an area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There is only one large-earthquake area in each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Hainan Provinces. Along the coast large earthquake areas there are certainly many remains of crustal activity. Among these remains, coast activity, taking the sea level as the accurate marker horizon, can determine not only the amplitude of coastal elevation and subsidence in a certain period, but also the cycle and rat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movements. 相似文献
980.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和小波分析法,统计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2年近52 a来暴雨日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2 d·a-1,多为局地暴雨,暴雨日数时空分布差异大,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暴雨日数迅速递减,暴雨最多的地方出现在祁连山北坡迎风坡的古浪县。然而,年暴雨日数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4次·(10 a)-1,年暴雨日数最多年代出现在21世纪00年代,出现15场次;最少的年代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仅为6场次;区域性暴雨出现最多年代、最少年代与区域性暴雨强度呈相反态势。暴雨日数受季风变化影响显著,出现时段集中在6~8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90.3%。其中8月暴雨日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8.4%;一日中暴雨主要出现在白天。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检验,河西走廊东部年暴雨日数增加从1963年开始,1985-2012年为显著增加,气候变暖使区域内极端降水出现次数增多。小波分析发现暴雨日数存在9 a和6 a周期。区域内年降水量与暴雨日的变化趋势相同,说明区域内极端降水日数增多导致了年降水量的增加。利用1983-2012年近32 a的NCEP再分析资料,将暴雨出现的高空环流形势归纳为副高西部西南气流型、河套阻塞高压型,大量级暴雨产生在高空河套阻塞高压型中;根据暴雨产生的物理机制,归纳总结出河西走廊东部暴雨产生的物理要素阈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