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7篇
  免费   4139篇
  国内免费   5717篇
测绘学   1450篇
大气科学   2243篇
地球物理   2757篇
地质学   15708篇
海洋学   3260篇
天文学   292篇
综合类   1441篇
自然地理   4052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481篇
  2022年   837篇
  2021年   1015篇
  2020年   937篇
  2019年   1140篇
  2018年   993篇
  2017年   1076篇
  2016年   1136篇
  2015年   1191篇
  2014年   1378篇
  2013年   1230篇
  2012年   1458篇
  2011年   1514篇
  2010年   1254篇
  2009年   1488篇
  2008年   1253篇
  2007年   1536篇
  2006年   1459篇
  2005年   1275篇
  2004年   1150篇
  2003年   1089篇
  2002年   950篇
  2001年   729篇
  2000年   613篇
  1999年   598篇
  1998年   448篇
  1997年   449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377篇
  1994年   321篇
  1993年   264篇
  1992年   256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66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3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沈振  李成旺  沈飞 《城市地质》2004,16(4):26-28
在多相地貌单元场地勘察中,基岩与卵砾石的鉴别难度较大。应利用初步感性认识、钻进状态、岩样特征等多手段对基岩与卵砾石进行判别,以提高判别率。  相似文献   
52.
文章对杭州湾大桥的勘察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对杭州湾地区地质结构作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53.
Molecular dynamics (MD) modeling of the 10-Å phase, Mg3Si4O10(OH)2·xH2O, with x=2/3, 1.0 and 2.0 shows complex structural changes with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and provides new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s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se phases under subduction zone conditions. The structure(s) of this phase and its role as a reservoir of water in the mantle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ese calculations provide specific predictions that can be tested by in situ diffraction studies. At ambient conditions, the computed structures of talc (x=0) and the 10-Å phases with x=2/3 and 1.0 are stable over the 350-ps period of the MD simulation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10-Å phases show phlogopite-like layer stacking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structures based on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data for samples quenched from high-pressure and high-temperature experiments.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10-Å phase with x=2.0 is unstable at ambient conditions. The computed structures at P=5.5 GPa and T=750 K, well within the known stability field of the 10-Å phase,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water content, reflecting changing H-bonding configurations. For x=2/3, the layer stacking is talc-like, and for x=1.0, it is phlogopite-like.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tackings occurs readily, and that the talc-like stacking for the x=2/3 composition is unlikely to be quenchable to ambient conditions. For x=2.0, the layer stacking at P=5.5 GPa and T=750 K is different than any previously proposed structure for a 10-Å phase. In this structure, the neighboring basal oxygens of adjacent magnesium silicate layers are displaced by b/3 (about 3 Å) resulting in the Si atoms of one siloxane sheet being located above the center of the six-member ring across the interlayer. The water molecules are located 1.2 Å above the center of all six-member rings and accept H-bonds from the OH groups located below the rings. The b/3-displaced structure does not readily transform to either the talc-like or phlogopite-like structure, because neither of these stackings can accommodate two water molecules per formula unit.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compositional discontinuity and phas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b/3-displaced phase and the phase with phlogopite-like stacking. The simulations reported here are the first to use the recently developed CLAYFF force field to calculate mineral structures at elevated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54.
对祖尔肯乌拉山地区 4个火山岩样品进行了Ar -Ar年龄测定 ,其坪年龄分别为 (40 91± 1 18)Ma、(41 0 7± 0 80 )Ma、(42 0 0± 1 31)Ma、(39 0 0± 2 0 6 )Ma。它们代表了这些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表明本区在古近纪始新世中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55.
西天山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同位素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西天山艾肯达坂地区较好发育了艾肯达坂纽红色陆相火山岩建造.它不整合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之上,未经变形和变质,属于陆陆碰撞晚期的橄榄安粗岩系,其年龄确定是厘定从碰撞造山向陆内构造演化的关键。因此,通过16件新获得的钾氩年龄测值,确定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形成在260Ma~270Ma之间,属早二叠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石炭纪;西天山的陆陆碰撞应在二叠纪末结束,此后进入陆内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56.
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沉积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是沉积环境和古海洋特征恢复的重要内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判断其形成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来宾地区铁桥面为重点.通过对栖霞组灰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沉积学、古生态学特征.认为栖霞组沉积于贫氧的沉{只背景.是在海水深度和海域的局限程度等沉积条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V(V十Ni)、Cc/La、U/Th值都适用于该组以钙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物。黄铁矿矿化程度(DOP值)变。化较大.眨映该区多变的古氧相特征。  相似文献   
57.
碳酸岩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出露相对较少的幔源岩石,其中Sr与Nd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统计了世界上主要碳酸岩的锶、钕、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显示,碳酸岩源区主要是洋岛玄武岩高U/Pb的HIMU端员和富集端员(EM1或EM2)的混合作用;此外大部分碳酸岩的锶、钕同位素落在大洋玄武岩范围内;这些均表明其成因与地慢柱有密切联系。碳酸岩及与之共生的硅酸岩的同源或独立源区模式部很难充分解释两者同位素组成特征,逭反映碳酸岩的演化模式涉及更复杂的过程。可能是俯冲作用使碳酸岩源区经历不同时间和程度的富集、亏损过程导致地幔源区成分不均一。  相似文献   
58.
豫西济源谭庄组河流沉积中的Stipsellus遗迹组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西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谭庄组河流沉积特征,划分了4种不同河流沉积组合类型,识别出Stipsellus遗迹组构,并发现该遗迹组构常与曲流河沉积物伴生,可作为此类沉积的典型生物遗迹标志。其中,Stipsellus sp.A代表发育在河漫滩较浅水体下或潮湿的软底细粒沉积物中的一种遗迹组构类型;Stipsellus sp.B则代表发育在曲流砂坝上部的男一种遗迹组构类型。  相似文献   
59.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突变性与周期性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杨志峰  李春晖 《山地学报》2004,22(2):140-146
突变性和周期性是水文时间序列的两个重要特征。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各区域水文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各不相同,它们的突变和周期变化及其形成的物理机制遍异,因此系统分析各区域水资源突变性和周期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把黄河流域划分为15个区域,计算出各区域1951—1998年的年天然径流量系列。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检测黄河流域各区域年天然径流量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各区域的突变年份不完全一致,主要在1953—1955年、1979—1983年、1991—1993年等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与北半球气候突变具有一致性,且由于下垫面改变、人类活动等影响而复杂化。利用Morlet小波分析各区域年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周期,发现主要存在3~4a、7~9a、11a的周期,形成这些周期的物理因子有太阳黑子、海—气相互作用和下垫面因素等。通过分析黄河流域主要产流区不同时段小波系数变化,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径流量主要以短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0.
美国"阳光带"的崛起对中国西部城市化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西部开发以城市化为先导,中国西部大开发本质上也是西部城市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应以城市为中心组织与落实。本文通过透视美国“阳光带”城市崛起的历史,尤其是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西部城市化战略实施中应将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方式和地方重要的公共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