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测试等分析手段,对胡尖山油田长9段储层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表征及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长9段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喉道较细,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利用分形维数结合压汞参数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基于此将目的储层划分为4类,建立不同类型储层测井响应,明确不同类型储层的平面分布。认为沉积和成岩作用控制孔隙结构的形成,其中沉积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先决条件,而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孔隙结构起破坏作用,溶蚀作用则改善储层孔隙结构。以上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长9段储层的分类评价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本文利用大洋环流模式POP研究RCP4.5情景下21世纪格陵兰冰川不同的融化速率对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格陵兰冰川的融化速率以每年1%增加时,全球大部分海域的动力和比容海平面变化基本不变,主要是由于格陵兰冰川在低速融化时并不会导致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当格陵兰冰川的融化速率以每年3%和每年7%增加时,动力海平面在北大西洋副极地、大西洋热带、南大西洋副热带和北冰洋海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格陵兰冰川快速融化导致大量的淡水输入附近海域,造成该上层海洋层化加强和深对流减弱,导致大西洋经向翻转流显著减弱;与此同时,热比容海平面在北冰洋、格陵兰岛南部海域和大西洋副热带海域显著下降,而在热带大西洋和湾流海域明显上升;此时盐比容海平面的变化与热比容海平面是反相的,这是由于大量的低温低盐水的输入,造成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域变冷变淡、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和热盐环流显著减弱,引起了太平洋向北冰洋的热通量和淡水通量减少,导致了北冰洋海水变冷变淡,同时热带大西洋滞留了更多的高温高盐水,随着湾流被带到北大西洋,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域低温低盐的海水,被风生环流输运到副热带海域。  相似文献   
73.
吴颖  孙磊  冯敏  李爱荣  卢达 《西北地质》2024,57(2):244-25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地层水样品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分别对区内南北部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其差异性,分析天然气运聚和保存条件,为勘探部署提供支持。研究显示,天环坳陷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偏酸性、氯化钙型地层水,区内矿化度、Cl-含量和浓度都显示为北高南低,反映了北部铁克苏庙地区地层水封闭条件优于南部青石峁–李庄子区域,更有利于气藏的聚集和保存。南北部地层水地化特征参数与气藏形成条件有较好的对应性。北部地区为Ⅳ型、Ⅴ型原始地层水,地层水的钠氯系数低、脱硫系数低、钠钙系数低、变质系数高,具有油气伴生水的特征,地层封闭性较好,利于气藏的聚集和保存;而南部地区为Ⅱ型、Ⅲ型、Ⅳ型地层水,显示较差的封闭条件,地层水与外界有沟通,不利于气藏的运聚和保存。  相似文献   
74.
自1999年我国开始试行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生态退耕以来,到目前已历时十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工程实施强度较大,因此从国家尺度上进行宏观生态退耕格局的分析对于评估生态退耕政策和确定未来政策导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TM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为基础分析2000-2005年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陕西中北部为研究区,采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探讨了生态退耕工程实施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5年间,生态退耕主要集中在中国中部地区,尤其是在黄河和长江的中上游地区,生态退耕面积与建设占用面积基本持平。在各生态类型区中,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区生态退耕面积最大,达到了1162.50km~2,主要用于还林;(2)整体看来,研究区内生态退耕的空间格局是合理的,即适宜性越差的耕地退耕比例越大。从退耕区域的适宜性水平来看,有77.35%的地区属于勉强适宜区,其中退为林地的面积为603.32km~2,退为草地的面积为528.94km~2。整个研究区内前者大于后者。然而,退耕地中仍有19.38%属于中度适宜区,原因可能来自于退耕指标分配等管理因素,另外,当地农民外出务工从而将中等适宜度的耕地退耕。结果表明,当前仍有大面积不适宜和勉强适宜的耕地存在,在未来工程实施过程区应该首先考虑该类地区。  相似文献   
75.
76.
The accuracy of finite-difference schemes of the 2nd and 4th order in 2-D and 3-D regular rectangular grids is studied. The method of designing the schemes and estimating their accuracy is proposed. The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point scheme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discretized (point) values of the wave field and material parameters. Only the common schemes applicable in smooth parts of seismic models, outside structural interfac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Finite differences at structural interfaces are studied elsewhere.The inaccuracy of finite-difference schemes is governed, above all, by the error in the phase velocity, caused by discretization. This error is estimated for several finite-difference schemes. It is explicitly dependent on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and on wave polarization. The maximum phase-velocity error over all directions of propagation enables the accuracy of the individual schemes to be appreciated in order to select the best one.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general and applicable to other finite-difference schemes, for example, of the 6th and higher orders.  相似文献   
77.
第29届IASPEI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约1000名科学家出席了本届大会。该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本届大会中有关“岩石圈结构、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专题(S11)的学术交流情况及各国学者在该专题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78.
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是城市经济水平的折影。中心商务区的3个发展演化阶段:前现代主义的中心商务区、现代主义的中心商务区、后现代主义的中心商务区。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广州市以珠江新城为中心的中心商务区应致力于后现代主义的中心商务区建设,与传统中心商务区形成系列化、互补协调的中心商务区系统。根据广州市建设后现代主义中心商务区的条件并参照国内外中心商务区建设的经验,广州以珠江新城为中心的中心商务区建设应在增强自身吸引力的同时,导入后现代主义开发意识,以适合新世纪新经济、新文化等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9.
过去千年中国不同区域干湿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景云  张学珍  刘洋  郝志新 《地理学报》2020,75(7):1432-1450
依据近年发表的新成果,对中国过去千年干湿的年至百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与对比分析,综合评估了20世纪干湿变幅的历史地位。主要结论是:①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东中部各区干湿序列在1400年以后均达高信度,但其前因存在记录缺失,仅有半数时段的重建结果达高信度。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根据不同地点湖沼沉积物记录揭示的区域干湿百年尺度变化特征在多数时段不一致。在西部的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新疆中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利用不同地点树轮资料重建的干湿序列显示的干湿变化特征在区内一致性高。② 过去千年中国各地干湿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和百年尺度周期。其中准2.5 a、60~80 a和110~120 a等尺度的周期为所有地区共有;3.5~5.0 a、20~35 a等尺度周期则主要发生在东北、东中部地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而准45 a周期则只发生在东北和东中部地区(均超过90%信度水平);各区域间的干湿变化位相并不同步。③ 尽管已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20世纪很可能是过去3000 a最湿的世纪之一,但其他大多数区域的重建结果显示:20世纪的干湿变幅在年代际尺度上均未超出其前各个时段的变率范围。  相似文献   
80.
本文通过对 1 90 0~ 1 996年全球的M≥ 7.0的全部地震发生在日、月引潮力极值与非极值附近的轮次检验 ,从而揭示出地震的发生与日月引潮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根据日、月引潮力的计算结果 ,从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强震的震源机制 ,讨论了在地震的触发中起重要作用的可能是引潮力的水平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