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孙斌栋  张之帆  李琬 《地理科学》2021,41(11):1884-1896
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和ESA全球土地利用数据,构建2000—2015年中国省域人口空间结构数据库,刻画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的时空格局,进而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法、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差分GMM法探索空间结构对省域经济绩效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不同规模省域的差异,最后从省会城市集聚(不)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① 2000—2015年,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都得到了显著增加,省域人口空间结构存在单中心化的演变趋势,且中西部地区省域人口空间结构相对偏单中心化;② 对所有省份尤其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省份而言,人口空间结构单中心化倾向于提高省域经济效率,而对人口规模相对大的省份,人口空间结构单中心化很可能不利于省域经济效率的提高;③ 省会城市自身已经初显集聚不经济的迹象。  相似文献   
22.
近25年横断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振钦  邓伟  张少尧 《地理研究》2018,37(3):607-621
横断山地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然而近年来面临人类活动强度增强所带来的国土空间可持续开发与管控挑战。利用横断山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海拔各种国土空间类型的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揭示国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国土空间海拔较高,垂直差异性明显,并且以生态空间为主体,生产、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云南高原地区。25年间,三生空间变化加快且区域差异更突出,农业生产空间持续减少,工矿生产空间后十五年迅速增加,生活空间持续增加,生态空间波动增加。横断山区自然要素显著影响国土空间格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带动横断山区国土空间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23.
在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中,为了更好掌握现状,对3维可视化的要求已经成为很多国土信息系统的高端要求,本文论述了3维GIS的数据结构原理、3维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并对一个具体工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4.
针对江苏省是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地区,InSAR技术作为最有效的地表形变监测手段,曾被用来获取江苏局地的地面沉降信息,但用于全省域监测尚无先例的现状。该文介绍了利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开展江苏全省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和成果,提出了适用于区域级和国家级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形变监测的技术方法,给出了基于ALOS PALSAR影像和RADARSAT-2影像的江苏全省2007-2011年及2012-2015年2个时段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利用江苏省CORS站数据,对InSAR获取的地面沉降速率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2个时段的InSAR监测结果的精度分别为3.8(mm·a^-1)和4.0(mm·a^-1)。最后对2个时段的全省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InSAR监测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单幅总图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姣娥  陈卓  景悦  黄洁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19,38(10):2496-2505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是在遵循自然系统格局的基础上,由人类活动所引致的物质环境再建构和空间秩序再安排,是构建和引领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支撑体系,因此一直是区域发展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提出符合空间规划目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编制方案与技术流程,强调专项规划与“三区三线”、空间布局总图的关系,并以福建省为例,设计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单幅总图的编制技术流程,以期为其他地区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
郭锐  陈东  樊杰 《地理研究》2019,38(10):2518-2526
有序、高效的空间规划体系是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不同空间性规划打架、上下层级规划不衔接的问题突出,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仍处于改革和试点的阶段。回顾中国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阶段过程,按照空间层级和规划类型,提出适合中国国土面积和区域单元特征的中国特色空间规划体系,结合福建和贵州省空间规划试点案例,梳理空间规划体系中5个层次的衔接内容,包括“三区三线”底图与空间布局总图的衔接、“三区三线”底图与专项分幅总图的衔接、空间布局总图与专项分幅总图的衔接、专项分幅总图与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上下层级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同时从数据基础、学科体系、人才培养、规划流程4个方面指出未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应该克服的难点问题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7.
领域与地盘:中西方权地观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璐璐  刘云刚 《地理科学》2019,39(7):1055-1062
通过对中西权地观中情感属性、权力属性、空间属性对比,提出地盘作为关系的空间投影发挥作用。根据塑造地盘的关系属性的不同,将地盘分为情感型地盘、工具型地盘及混合型地盘3类。地盘体系中讲究人情、信任与求和,通过模糊正规权力的空间边界对抗空间阻力,形成缓冲我与非我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28.
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民海洋意识教育中,大学生作为海洋强国梦的重要建设力量,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海洋意识非常重要。文章在分析大学生群体海洋意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海洋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创新海洋通识教育形式、培育师资力量、加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利用重大活动及纪念日和社团提高参与度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9.
The author studied the issues of the present-day status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forest management of the Selenge River Basin on the transboundary territory of the Buryat Republic and Mongolia.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good policy for wood cutting of the main and secondary use and reforestation.  相似文献   
30.
The hydro-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od from August 2002, which affected a great part of the Czech territory, particularly the Vltava and Labe river basin, were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conditions during similar flood events in the summer seasons of 1997, 1890, 1897 and 1903. The comparison shows analogies in synoptic conditions and causal precipitation heights. The heaviest precipitation fell in the area of a considerable horizontal pressure gradient on the rearward side of the cyclone which advanced very slowly to the north-east across Central Europe and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port of moist air as well as for an organized long-term updraft enhanced in orographically exposed regions. The varying features of the individual events were based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ausal precipitation and also on the very different saturation of the catchments. It was chiefly the extraordinary time concentration of precipitation together with the highest catchment saturation that made the flood in 2002 the most extreme.The extremeness of meteorological fields during two episodes in July 1997 was compared with two episodes in August 2002 with the aid of the reanalysis data from ECMWF. The first episode in 1997 and the second episode in 2002 were the most similar and more extreme in terms of the large-scale fields of basic meteorological quantities. The similar features of these episodes are specifically an intensive influx of moisture into Central Europe and intensive upward motions in the precipitation area. The extremeness of upper- and low-level potential vorticity fields was evaluated to diagnose the behavior of the cyclone and frontal precipitation bands accompanying it. The suitabl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positive upper- and low-level potential vorticity anomalies induced an additional amplification of upward motions in the precipitation area that apparently contributed to triggering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Europe. On the whole, quantities reached more extreme values during the second episode in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