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王琰  曹文达 《海洋与湖沼》1993,24(4):360-366
研究了海洋碎屑小生境形成、演化过程中营养盐特殊迁移过程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充氧水体中同时存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并有高浓度No(?)富集。脱氢酶活性在实验第4天达到最高值,在第96天和192天出现波动。碎屑聚集体表面不但有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而且存在物理化学微环境的连续变化;当碎屑表面O_2被消耗而出现氧化还原电位梯度时,电子最终受体出现更替,非平衡过程发生改变,为适应这种改变,微生物群落重新调节新陈代谢,在分叉点附近,脱氢酶活性增大。  相似文献   
42.
南海碎屑沉积物化学组成的气候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取自南海北部陆坡的ODP1144站沉积物中碎屑组分的主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气候控制的变化特征,其中在间冰期,碎屑物质表现出较高的Al/Ti、K/Ti、Mg/Ti比值和较低的Na/Ti、Ca/Ti比值,而在冰期则正好相反。这些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华南地区的陆壳风化产物,其所表现出来的主量元素变化特征意味着在间冰期华南地区陆壳化学风化程度加强,反映一种相对湿润的气候环境。这种气候环境可能是间冰期东亚季风系统中的夏季风加强所致。  相似文献   
43.
石彦强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07-2023010007
煤系特征的还原色和突发性、阶段性间断—充填相间的非渐变旋回沉积,明显不同于其他沉积地层。为探究其成因,引用“将今论古”原理,一方面,调查现代植物的生存潜力,植物对地表碎屑的稳固作用,以及植物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宏观环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古生物、地层、煤系、煤层、煤质等研究成果,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的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替历程,以及各聚煤期的形成演化。运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将二者分阶段不同功能进行类比,经过一系列证据链推演,推导出聚煤期是植物演替更新后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当时的植物异常繁盛,具有强劲的拓殖能力和群体效应。各聚煤期植物规模化发展,已经从脆弱的遭受河流、海浪、潮汐等流体的冲刷、改造的被动阶段,回归到主动限制河流的侧蚀、迁移、汇聚,以及压制海浪、潮流的高度,是由个体生存发展为群体效应的过程,是从现代脆弱的植物生态反演到聚煤期强劲的控盆植被系统的依律回溯过程,是植物功能潜力的充分展现,是质的飞跃。聚煤期植被主导下,陆源碎屑库的累积和崩溃,控制盆地碎屑萎缩与扩张、煤系突发间断性沉积,致使煤层向盆缘分岔变薄以致尖灭、煤层中断续沉积角砾岩、同生多阶性带状砂体、陆表海多重障壁体系、约代尔旋回等特殊沉积。聚煤期植物作用的研究,填补了煤地质学空白,能够对煤地质勘查与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4.
石彦强 《地质论评》2023,69(4):1285-1297
煤系特征的还原色和突发性、阶段性间断—充填相间的非渐变旋回沉积,明显不同于其他沉积地层。为探究其成因,引用“将今论古”原理,一方面,调查现代植物的生存潜力,植物对地表碎屑的稳固作用,以及植物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宏观环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古生物、地层、煤系、煤层、煤质等研究成果,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的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替历程,以及各聚煤期的形成演化。运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将二者分阶段不同功能进行类比,经过一系列证据链推演,推导出聚煤期是植物演替更新后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当时的植物异常繁盛,具有强劲的拓殖能力和群体效应。各聚煤期植物规模化发展,已经从脆弱的遭受河流、海浪、潮汐等流体的冲刷、改造的被动阶段,回归到主动限制河流的侧蚀、迁移、汇聚,以及压制海浪、潮流的高度,是由个体生存发展为群体效应的过程,是从现代脆弱的植物生态反演到聚煤期强劲的控盆植被系统的依律回溯过程,是植物功能潜力的充分展现,是质的飞跃。聚煤期植被主导下,陆源碎屑库的累积和崩溃,控制盆地碎屑萎缩与扩张、煤系突发间断性沉积,致使煤层向盆缘分岔变薄以致尖灭、煤层中断续沉积角砾岩、同生多阶性带状砂体、陆表海多重障壁体系、...  相似文献   
45.
姚平  谢琪 《湖南地质》2001,20(4):291-294
根据建筑实际荷载与变形的观测资料及地基情况,可计算碎石类压实填土人工地基的变形模量E0值。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旁压试验来确定这类人工地基的变形模量E0值是安全的。指出这类人工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其变形模量及拟建建筑物允许沉降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46.
Changes in the terrigenous sediment source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four sediment cores within the Indian sector of Southern Ocean, using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and sedimentological records. Sediments deposited during the Holocene and other interglacial periods were characterised by low MS, low sand content, reduced ice-rafted detritus (IRD) input and increased illite possibly transported via hydrographic advection from the south. The glacial intervals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MS, high sand content, increased IRD input and reduced illite clays, derived from both local as well as Antarctic sources.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lay fraction and illite content during glacials suggests that the erosive and transporting capabilities of the deep and bottom waters could have reduced compared to the interglacial times. The changes in terrigenous influx to this reg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rhythmic glacial-interglacial fluctuations in bottom circul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Polar Front.  相似文献   
47.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古岩溶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为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主要由灰岩、岩屑石英砂岩、泥岩和煤岩组成。太原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为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的陆表海潮坪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发育碳酸盐潮下带—潮间带及陆源碎屑潮下带。太原组中普遍发育冲刷充填现象,说明短期的沉积间断发生频繁。太原组中岩溶角砾岩发育,主要为镶嵌状角砾岩,见到少量裂缝角砾岩和紊乱角砾岩。太原组中的岩溶形成于同生期,没有形成岩溶地貌。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相比,太原组灰岩具有较高的Mn和Fe含量,明显低的Sr含量和δ18O值。这是由于埋藏作用和淡水淋滤所引起的,低的Sr含量和δ18O值主要由淡水淋滤所致。与大多数地质学家研究得出的二叠纪生物和非生物成因的方解石的δ13C值相比较,太原组方解石的δ13C值无明显差异。宏观和微观特征均说明太原组存在古岩溶。岩溶作用使得灰岩的储集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8.
胡受权 《沉积学报》1998,16(3):102-108
泌阳断陷湖盆基底呈“反铰链式”构造沉降。在湖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共同作用下,泌阳断陷湖盆陡坡带的可容空间变化仅有三种可能性:a.南缘及北缘减小,中央带增加;b.南缘不变,中央带及北缘增加;c.南缘、中央带及北缘均增加。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别在不同的物源供给速率条件下,分析了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剩余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沉积响应特征。文中探讨了参照井选择的可容空间机理;以泌207井作为参照井,对下第三系核三上段的陆相层序进行了划分;并采用Fischer图解法,作出了其实际可容空间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49.
河南泌阳断陷湖盆等时层序地层框架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泌阳断陷等时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反映了陆相层序展布特征及其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揭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及沉积充填史。泌阳断陷沉积充填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断陷充填阶段、主断陷充填阶段及坳陷充填阶段),并对应着三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相应的构造层序。其中第二阶段包括强烈断陷充填亚阶段、稳定断陷充填亚阶段及断陷萎缩充填亚阶段,其沉积速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早第三纪泌阳断陷湖盆经历了四个演化历程:山前洪水  相似文献   
50.
Extensive functional group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humic acids representative of eight increasing depth levels from a core drilled in the Mahakam delta (East Kalimantan, Indonesia). Oxygen amounts decrease observed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was related chiefly to loss of hydroxyl (lignol?) groups. Comparison between upper and deeper levels shows the following variations: hydroxyl group abundances go from 19 to 6% of humic oxygen. Identified functional groups amounts represent 47 to 32% of weight of moisture- and ash-free humic acids. No evidence of decarboxylation of humic material was de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