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0篇
  免费   1053篇
  国内免费   1529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848篇
地质学   5086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99篇
自然地理   25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针对某型救生钟的救生舱耐压壳体,推导出典型水下耐压结构的计算公式,建立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并编制计算程序以求解结构最优尺寸,在此基础上确定耐压结构的设计尺寸.对设计结果采用有限元计算和规范计算比对分析,结果证明采用程序计算设计的优化尺寸满足工程要求.本文提供的计算方法可为水下环肋耐压壳体结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南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层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琼东南盆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构造层序划分方案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二维地震构造层序闭合解释,从地震不整合面和构造发育特征识别出发,对新生代主要构造层序进行详细解剖。进一步结合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二维地震数据的精细综合分析,重新厘定了其新生代构造层序,并进行了构造层序的识别和划分。结果表明:按古构造运动面可将盆地充填序列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序,分别对应于盆地演化的三个阶段性。着重论述了三个构造层序的结构特征、叠加构造样式、构造层序发育特征、层序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类型和盆地断裂演化序列之间的关系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建立了陵水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Els3、ElS2和Elsl三个三级层序,其层序和体系域变化主要受控于凹陷内沉降中心的分布位置,沉积主要受控于盆地边缘的断坡带。每个三级层序低位体系域发育局限,海侵与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构成以扇三角洲、三角洲、滨海平原和浅海为主。探讨了沉积体系的演化,总结了其时空配置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4.
莱州湾西构造带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构造带断裂系统发育,根据断裂性质及发育规模将断裂划分为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组合,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莱州湾地区油气成藏规律并结合渤海其他区域近年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莱北1号断层、斜坡区东西向反向正断层和走滑末端雁行式断层三类大规模调节断层对于油气成藏影响作用较大,这三类断层所控制的圈闭也是莱州湾凹陷及围区下一步勘探获得突破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95.
迈陈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是北部湾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从迈陈凹陷石油地质条件与各构造单元特征入手,详细讨论了迈陈凹陷断裂演化特征以及构造样式和构造带展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迈陈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有利区带、层系。指出了迈陈凹陷可分为四个次级洼陷,其中东1洼流二段烃源岩发育情况最好,其斜坡带发育有大量的构造圈闭,与迈陈凹陷成藏匹配关系良好,是迈陈凹陷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6.
耦合建模是近年来地学研究使用的重要方法.建模框架是应用较多的一类地学耦合建模环境.由于要求研究者完成耦合模型的程序编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可用性,同时也带给使用者更多的负担.本文以建模框架ESMF作为基础,对构建完全图形化的地学耦合建模环境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根据确定的耦合模式及其隐含的模型调用和...  相似文献   
997.
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区域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区域内部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的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中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本文介绍了对脆弱性的认识,梳...  相似文献   
998.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9.
论不同构造煤类型煤层气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辛子  王赛英  吴群 《地质论评》2013,59(5):919-923
我国构造煤类型多,分布广泛,蕴含的煤层气资源量大,探明率低,开发难度大.本文在野外和实验室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适合于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描述+成因”的构造煤分类方案,按照固结类型将构造煤划分为未固结构造煤、固结构造煤两大类,及其对应的碎散煤、脆性煤和韧性煤3个系列,各种类型的构造煤依照形状或特殊结构构造进一步加以描述区分.不同类型的构造煤组合具有较明显的横向和垂向含气分带性特征,形成典型的构造非均质性煤层气藏.我国低煤阶构造煤和中高煤阶构造煤的发育情况与区域大地构造发生和演变具有相关性.构造煤煤层气开发更加强调系统论思想和配套技术集成开发,根据构造煤发育强度及赋存状态的差异,开发对象包括煤层、顶底板和夹矸(薄夹层)等含煤岩系;根据不同的开发对象,应有针对性地选用包括增温驱气等系统配套技术进行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Eight sets of stratigraphic layers and igneous rocks are the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eight tectonic periods, TP1‐TP8, in the history of the New England and Yarrol Orogens from the Devonian to the opening of the Tasman Sea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opening of the Tasman Sea caused the removal of an eastern section of the New England Orogen to form parts of the Lord Howe Rise and Norfolk Ridge. The Gwydir‐Calliope and Kuttung volcanic arc systems of TP1 and TP2 in the Devonian and Carboniferous were possibly W‐facing, and probably formed far to the NE of their present positions relative to the Lachlan Orogen. They moved SW as they developed, and in the latest Carboniferous or earliest Permian were cut obliquely by the Mooki Fault on which there was a dextral strike‐slip of about 500 km before the Kuttung volcanic arc became extinct.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 narrow region on the E side of the Peel Fault was elevated to form the Campbell High which was intruded by the Bundarra Plutonic Suite and has probably remained elevated since then. Plutons of similar ages were intruded into a high to the E of the Bowen Basin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ooki Fault). The two highs and the intrusives in them divided the Yarrol Belt of the Yarrol Orogen from the Tamworth Belt of the New England Orogen, and the two belts have developed in different ways since the Visean. In Latest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there was a major tectonic change and the Gympie‐Brook Street volcanic arc developed. The New England Orogen was in a back arc setting and broke into a mosaic of microplates, the relative motions between them being accompanied by deposition of diamictites, by metamorphism, by folding on W to NW trending axes, and by the intrusion of the Hillgrove Plutonic Suite. Further W, sediments of the Sydney, Gunnedah and Bowen basins were deposited above the Mooki Fault System and above the two segments of the Kuttung arc system that had been displaced along the Mooki Faul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