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555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21.
肥城矿区煤系中的顺层断层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肥城矿区煤矿生产中揭露了许多顺层断层,过去未被人们认识。笔者根据井下揭露资料,论述了顺层断层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并探讨了矿井生产中顺层断层的预测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2.
根据羊街盆地充填特征和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是在走滑构造活动中,局部伸展拉陷条件下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左行走滑活动,控制了拉分盆地构造的形成和发展,成盆期末又发生了构造反转变形,同时提出了盆地形成和构造反转的地球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叙述了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法所测定的河北省张河湾水库F1、F7断层的年龄,将ESR年龄和以往测试的TL年龄进行对比,两种方法测试结果基本吻合,证明ESR测定第四纪断层的可能性,F1、F7断层的年龄值均大于定义的活动断层年龄值下限(1.1×104a)。因此,它们不属活动断层,这个结论也被其它地质观测手段所证实。   相似文献   
124.
叙述了预测综采工作面内隐伏断层的依据、数学方法与步骤,实现了确定断层尖灭点坐标和断层面函数近似表达式等目的,并通过算例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5.
金矿床复式矿化类型与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连绪  韩先菊 《地球学报》1999,20(4):402-408
根据研究提出矿化迭代及其与矿化叠加的区别。金矿化分为基本矿化类型和复式矿化类型两大类,后者分为3类9亚类。最后论述了矿化类型的构造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6.
在收集整理最新取得的柴达木盆地南、北中央断裂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两条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及其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并粗略计算了各断层段发生上限震级地震的地表位移量以供工程界参考。  相似文献   
127.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卫星遥感、测深、浅地层剖面及钻孔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及近海海洋灾害地质,编制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灾害地质图。黄河三角洲海岸灾害地质以海岸侵蚀为主,根据1976—2001年海岸的变化速率,可将海岸分为快速侵蚀海岸、中等程度侵蚀海岸、稳定海岸和淤积海岸四类,快速侵蚀海岸和中等程度侵蚀海岸长期以来遭受侵蚀。灾害地质因素有浅层气、灾害地貌、活动断层、海底滑坡、底辟、隆起脊、埋藏冲沟一古河道。浅层气主要分布在老黄河口附近渤海海底,近岸少见。浅层灾害地貌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的扰动区。扰动区位置在整个三角洲上变动明显,有向岸移动的趋势,斜坡坡度减小,扰动强度减弱。底辟除了发生在废弃三角洲侵蚀区外,还发生在三角洲外的渤海海底下部。隆起脊位于黄河口东部渤海海底,沿NE—SW方向发育,顺隆起脊发育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28.
川滇地块南部主要断裂现今形变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川滇地块南部30余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计算了跨断层场地的三维活动量,分析了区域内断裂的现今形变特征以及川滇地块南部的运动方式,认为部分断裂现今表现出异常活动的现象,川滇地块南部整体表现出以水平顺时针旋转为主的运动学特征,并对该区域中短期地震危险性做出了初步推测。  相似文献   
129.
130.
The Gediz (Ala?ehir) Graben is located in the highly tectonically active and seismogenic region of Western Turkey. The rivers upstream of the normal fault‐bounded graben each contain a non‐lithologic knickpoint, including those that drain through inferred fault segment boundaries. Knickpoint heights measured vertically from the fault scale with footwall relief and documented fault throw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nsequently, we deduce these knickpoints were initiated by an increase in slip rate on the basin‐bounding fault, driven by linkage of the three main fault segments of the high‐angle graben bounding fault array. Fault interaction theory and ratios of channel steepness suggest that the slip rate enhancement factor on linkage was a factor of 3. We combine this information with geomorphic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o estimate that linkage took place between 0.6 Ma and 1 Ma. Calculated pre‐ and post‐linkage throw rates are 0.6 and 2 mm/yr respectively. Maximum knickpoint retreat rates upstream of the faults range from 4.5 to 28 mm/yr, faster than for similar catchments upstream of normal faults in the Central Apennines and the Hatay Graben of Turkey, and implying a fluvial landscape response time of 1.6 to 2.7 Myr. We explore the relative controls of drainage area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se retreat rates, and conclude that while climate variation and fault throw rate partially explain the variations seen, lithology remain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but poorly characterised variable.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